我国古代的大众主食大致可以分为哪几类?

谷类食物是中国传统饮食的主体,历史源远流长,《黄帝内经》中就已经将“五谷为养”摆在首位。俗话说:“吃千吃万,不如吃饭”,主食对于我们的重要性可想而知。

在我国,五谷杂粮约分为三类,一种是禾谷类,一种是豆类,还有一种是薯类,这是现代的划分方法,在古代大致也划为三类,粒食类、粉食类还有未舂磨属类。

粒食类是饭类和粥类。饭类最早采取的是蒸煮的制法,东汉王充在《论衡》中记载:“谷之始熟曰粟,舂之于臼,簸其秕糠,蒸之于甑,爨之以火,成熟为饭,可以干食”。清代黄云鹄所著《粥谱》中记载了很多药粥疗法,书中记载了247个粥方,是记载粥方最多的资料。从汉初到清末,有关记载药粥应用的著作已有近300部,逐步形成了药粥疗法的应用体系。尤其灾荒时期,粥更是因为容易饱腹且节省原料成为了劳苦大众的“救命羹”。

粉食类主要是汤煮类、笼蒸类、焙炒类和油炸类。最早的汤煮类不叫面条,只是称为汤饼,汉魏之后面条才成为大众肴馔的组成部分。传统的大众笼蒸类主要原料通常是小麦粉,有酵与不酵、有馅无馅等具体区别。焙即用微火烘烤。糗和烧饼是古代大众焙炒类食品的代表。油瀹类食品的出现以金属烹具的出现为前提。不过这种食品因为耗油多,在一般百姓家是很少制作的,反而多是在商铺中售卖。

未舂磨属类主要是指原料不需经过脱壳或碾磨的工艺,可以以自然形态直接烹食的食品,以甘薯、马铃薯为代表,可以用烀、蒸、煮、烤等方式做熟。

Cola(图片只是列举了部分所提到的食物)

文章来源:网络整理
  • 发表于 2022-01-01 02:05
  • 阅读 ( )
  • 分类:美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