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硬笔书法的过程中,觉得最难的是什么?

“写硬笔书法的过程中,觉得最难的是什么?”根据我自身的一些经历和学习心得,我觉得在硬笔书法的过程中最难的有四点:一是学习目的的确立,二是笔画的丰富性,三是结构的合理构造,四是章法布局的动态美。 下面我们就从这四个难点,从硬笔本身的特征出发,探讨一下针对这三个难点的解决办法。 第一个难点:学习硬笔书法的目的是什么?

现代很多人学习硬笔书法,学来学去并没有多大进步,究其原因则是目的不明确,导致频繁更换字帖,像这样的“三天打鱼两天晒网”的学习方式怎样能学好呢?
【硬笔书法作品】

王羲之在《笔书论十二章》中说:

初学书法类乎本,缓笔定其形势,忙则失其规矩。

对于这句话,我的理解是:学习书法,不可忙乱,一定要先确立好目的,确立目的会明确学习的方向和解决学习的烦恼。 从现在的环境而言,学习硬笔书法要比毛笔书法简单得多,这不仅是由于工具的简化,还因为硬笔的学习目的可分为两种:

第一种:日常运用,提高书写水平

随着毛笔因其本身固有的限制而退出了实用的书写舞台,硬笔书法从而登上大雅之堂,不懂毛笔书法的人如今可以说是十有八九,但是不会写硬笔字的却是寥寥无几(暂且不论好坏,以说明硬笔的普及性)。 因此,浅层次的硬笔书法学习则停留在日常运用提高书写水平上面,本着这个目的,那么完全可以学习今人编著的硬笔字帖,而且硬笔书法的学习也是由浅入深的,从笔画,偏旁,间架结构,章法几个方面入手,层层递进。应该说不出几个月就可以解决日常书写的问题。 只要有了楷书的基础,就可以过渡到行楷,行书的练习,满足日常书写足矣!
【硬笔书法的日常运用】

第二种:师法古人,写出硬笔的恢宏气象

在师法古人这个书法学习原则上,唐太宗就曾经强调过:“取法乎上,仅得乎中,取法乎中,仅得乎次,取法乎次,仅得其下”了。

从层层递减的关系中我们可以看出,书法应该是学出来的,而不是练出来的,书法的学习如果是闭门造车的话,那么则事倍功半了。

前面我们提到,如果硬笔书法的学习目的是为了满足日常书写需要,不出二三月自然能看到改变,但如果在硬笔书法上要取法乎上,写出硬笔书法的恢宏气象的话,那可以说是一件终身的事情。

从硬笔书法发展的这几十年中,出现了很多硬笔书法的大家,他们的硬笔书法之所以在众多硬笔书法中脱颖而出,出类拔萃就是因为他们取法乎上,在传统毛笔书法中吸取营养为自己所用,而他们的硬笔书法则不单单是硬笔字,而是硬笔书法的艺术,真正写出了硬笔书法的恢宏气象,让硬笔书法登上了大雅之堂。 对于硬笔书法对毛笔书法的继承,我认为应该仔细观察,严格落笔,大胆创新。
【取法古人,风格高古的硬笔书法作品】

要真正做到如苏轼所说的:“出新意于法度之中,寄妙理于豪放之外。”

从这一点来说,硬笔书法应该直接从古人经典的小楷作品入手,学到高古的笔法,灵活的结构,巧妙的章法布局。 在这里我推荐有志于让自己的硬笔书法走向更为高妙境界的学习者直接用硬笔临摹晋唐书法家的小楷,例如王羲之的《黄庭经》,王献之的《洛神赋十三行》,钟繇的《宣示表》,钟绍京的《灵飞经》,赵孟頫的《灵飞经》,姜夔的《保姆贴》以及唐人的写经小楷,对于硬笔书法的学习都是绝佳的范本。

为什么我说硬笔书法学习的目的是一个难点呢?因为初学硬笔书法的人对于这两个概念分不清楚,导致行为的盲目性,以至于花费了时间而没有结果,所以,硬笔书法学习的第一个难点是明确学习目的的问题,目的一旦确定,硬笔书法的学习之路就畅通多了!
【古人小楷作品】

第二个难点:笔画的粗细分明,丰富流畅

宋书家米元章说:

字要骨格,肉须裹筋,秀润生,布置稳,不俗。险不怪,老不枯,润不生。

米芾在这里说字的笔画既要瘦硬挺拔,又要丰润多姿。

对于硬笔书法来说,由于工具本身的局限性,一般书写很难表现出笔画轻重粗细,而且我们一般书写硬笔字也没有刻意注意到笔画的粗细分明和丰富流畅了,因此写出来的硬笔字笔画表现为粗细一致,而失去了古人小楷的清瘦和丰腴的对比。

本着硬笔字取法乎上的原则,那么为了表现硬笔字的粗细变化,抑扬顿挫来,我们应该在古人小楷的笔法上深入研究。
【硬笔字的笔画表现相对单一】

古人在小楷的笔法上注入了诸多法则,例如笔画的轻重对比,粗细分明的笔画的流畅不僵涩等等,都是硬笔需要学习和表现的内容。
【毛笔书法笔法表现丰富】

在临习古人的小楷作品时,可把手中的硬笔想象成毛笔,用毛笔起,行,收的方法来写硬笔字,虽不能做到尽善尽美,但是硬笔字的粗细也能在力度轻重的调节下,在转折处的顿挫中表现出来,从而解决硬笔书法笔画线条单一的难点。

第三个难点:结构的宽绰有余,落落大方

因硬笔书写工具本身的特点,硬笔字连毛笔字都很小,所以说硬笔字写出来就像是毛笔的小楷,而硬笔字其中的一个难点就是结构的合理构造以显其昂扬的姿态。

清代包世臣说:

字形既殊,笔法顿异

意思就是说,笔法的准则会因字体的大小而改变,具体而言,大字不是小字的放大,小字也绝不是大字的缩小,这里面涉及到字体大小,笔法不一的问题。

硬笔书法自然是小字,要表现出硬笔字结构的宽绰有余,落落大方对于不少人来说是难点。

苏东坡说:“大字难于结构而无间,小字难于宽绰而有余。”

【姜夔《保姆贴》小楷结构宽绰有余】

硬笔字无疑是苏东坡口中的小字,那么“宽绰有余,落落大方”这个难点怎么解决呢?

首先,我们看一看欧阳询的楷书,或许能给我们一些启示,在欧阳询的楷书中,笔画较少的字他一般把笔画适当加粗,而笔画较多的字则是把笔画变细,单个字是如此,把这种方法运用到一个字的结构当中,则形成笔画粗细对比明显,结构宽绰而有余了。

在写硬笔字的时候,创作一幅作品,一般在带有方格的作品纸上书写,当然还有无行无列的纸张,要让整个作品看起来清秀爽健,落落大方,我觉得在结构上要特别注重两点。

(1)横竖笔等距

在一个字当中,横与横之间,竖与竖之间,如果没有点类笔画,那么这些横与横之间,竖和竖之间原则上应该等距,举一个例子:比如说“王”字中间没有点类笔画,三横就应该等距,而“玉”字因为有了点,等三横就不应该等距了,掌握了这个原则就不至于显得臃肿而没有空间均匀分布的美了。
【“王”字三横等距示例】

(2)布白均匀,左右平衡

一个字,不管是单字还是合体字,正确的书写会让字看起来布白均匀,左右平衡。这是汉字重要的结构一个特征,因为汉字第一是用眼睛看的,其次才是用心灵感受的。视觉平衡是一个字成功与否的关键。

举一个简单地例子,比如说“田”字,“日”字,“其”字,这些字都是笔画在均匀地分布整个字的空间,如果“田”字的竖笔不在正当中,那么整个字就给不了人一种视觉平衡的感觉,整个字也就失败了。
【布白均匀左右平衡】

硬笔字因其字形整体偏小,所以在结构上往往出现笔画与笔画之间不紧凑,空白部分太多或者笔画粘连形成一团乱麻,要解决这个难点,就得从我们前面提到的几个方面入手。

四,章法布局的动态美感

古人写字如作文有字法,章法,篇法,终篇结构首尾相应,所以有“一点成一字之规,一字乃全篇之主。”

明代董其昌在《画禅室随笔》中有一大段关于章法布局的论述:

古人论书以章法为一大事,盖所谓行间茂密是也。余见米痴小楷,作《西园雅集图记》,是纨扇,其直如弦,此必非有他道,乃平日留意章法耳。右军《兰亭序》,章法为古今第一,其字皆映带而生,或小或大,随手所如,皆入法则,所以为神品也!

根据董其昌的论述,我们知道,自古以来章法就是书法中颇为重要的一个关键环节。而我们书写硬笔作品的时候,也要处理好字中布白,字与字之间的布白,行与行之间的布白,使点画之间顾盼呼应,字与字之间随势而安,行与行之间递相连带,这样的硬笔字自然能够进入神气完足的境界,产生“字里金生,行间玉润”的效果。

章法布局大致有三:一是有行有列,二是有行无列,三是无行无列。

古人在楷书的章法布局上都因其注重点画的顾盼,结构的灵巧而显其布局的动态美感。在行草书方面更是如此,例如董其昌列举的王羲之的《兰亭序》便是最好的证明。

【王羲之《兰亭序》章法示例】

硬笔书法因其有一个“硬”字,所以往往写出来的笔画生硬而无神,但是通过以上分析,融入古人的经验,硬笔书法照样能写出它的动态美感。

以上我们从硬笔书法学习中目的,笔画的丰富性,结构的合理安排,章法布局的顾盼神飞四个方面分析了硬笔书法学习的难点,希望对大家的硬笔书法学习有帮助,事实上,只要理解了以上几点,硬笔书法学习中的难点也就迎刃而解了。

以上就是的回答,感谢关注,欢迎留言!

文章来源:网络整理
  • 发表于 2022-02-18 20:58
  • 阅读 ( )
  • 分类: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