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谢悟空小秘书的邀请,“孟繁禧楷书和卢中南楷书有什么异同点?”
我觉得他们的相同之处有3点:
一,同出一源,自成风格;
二,对书法创新理念的理解;
三,字体结构相似。
不同之处有两点:
一,笔法不同;
二,章法气韵不同。
孟繁禧和卢中南都是中国当代著名书法家,对于书法的继承和发展贡献了他们毕生的心血,可以说,在弘扬传统书法文化方面,他们二人功不可没,他们都以楷书著称,尤其都以欧楷著称,所以要回答他们二人楷书的异同点之前,就不得不提到他们共同宗法的“老祖宗”欧阳询。也让我们的分析有据可依。
欧阳询,是“初唐四大家”之一,也是“楷书四大家”之首,他的书法在隋朝时便很有名,所谓“尺牍所传,人以为法。”
欧阳询的书法,初学王羲之,后兼有王献之,又参合了六朝北派书法余韵,兼容南北书体,博采合家之长,随运变化,融会贯通,创造出独特的艺术风格,可谓是“艺综南北。”
梁巘在《承晋斋积闻录》中说:
欧阳率更险劲遒刻,锋骨凛然,自开门径,独步唐时。
《宣和书谱》里也说到:
询工书,为翰墨之冠。
所以,孟繁禧和卢中南最大的特点都是“取法乎上”,学习欧阳询的楷书,特别是他的《九成宫醴泉铭》这块碑帖,二人用功颇深。
[欧阳询《九成宫醴泉铭》]
梳理了宗法的源头,接着我们就来看看他们楷书的相同之处。
第一个相同之处:同出一源,自成风格由于欧阳询的书法以其精妙的笔法,造险的结构,超峻潇洒的书体风格历来被书法奉为“万世法乘”,是学习楷书的不二之选。
与孟繁禧和卢中南一样,同出一源的有清代的黄自元,姚孟起,林则徐等等,其中以姚孟起临写的欧体神形具备,得欧体之精髓。
[姚孟起临欧阳询楷书]
清民时期有天津的王维贤,陈益春,王维贤的楷书被称为“津门第一”。
[王维贤楷书]
当代学习欧阳询的则有我们今天谈到的两个主要人物孟繁禧和卢中南,此外还有著名的田蕴章,田英章二位先生。
[田英章楷书]
我们看这些人的楷书,虽同出一源,但是各具风采,自成风格,从欧出,但都不似欧。这也说明欧体楷书博大精深,兼容并包,是书法学习者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书法精神来源!
在众多学习欧体的书家中,孟繁禧和卢中南可谓是代表书家,因为他们的二人的书法风格相似,但是又有许多的不同之处,在学习欧楷的基础上,又融入了自己所学,以及对于书法审美不同的理解,所以他们的书法继承了欧体楷书“遇同则变”“遇平则险”的风格,是当代学习和继承欧体书法受到颇多赞誉的两位实力派书家。
[前为孟繁禧书法,后为卢中南书法,同出一源,自成风格。]
所以说,“同出一源,自成风格”是他们二位最大的相同点。
第二个相同之处:对于书法创新理念的理解不谋而合自书法从八十年代复兴以来,创新的口号一直就没有停过,直到现在也还是如此。
但是书法是一门文化,并不是艺术,艺术可能需要创新,但是文化只能继承和发展。
尤其是书法,是一门古老的文化,并且就各种书体而言,古人已经写到了极致,并没有给我们留下多少创新的空间,所以我们只有老老实实继承和发扬。
清代秦祖永在《绘事津梁》中说:
书不师古,如夜行无烛,便无入路。故初学必以临古为先。
清代梁巘的《平书帖》中这样说到:
学书须步趋古人,勿傍时人。学古人须得其神骨,勿徒其貌似。
从取法乎上的学书原则来看,孟繁禧和卢中南无疑是楷模,他们数十年如一日,临池无间,耕耘在墨海砚田之中,其中甘苦自知。
卢中南曾经和恩师欧阳中石有一段对话,卢中南说:“我现在就想把楷书写到底。”欧阳中石回答说:“你还想怎样呢?”
卢中南对于楷书的钟爱尤为明显,他曾表示自己就是要一直写下去,把楷书写到死为止。
[卢中南楷书]
孟繁禧和卢中南对于楷书都同样热爱,而对于书法创新的理解,他们二人在看法上不谋而合。
孟繁禧说:
创新是继承的延续,应产生于自然而然之中,表现于含蓄仿佛之间。创新的过程是一个渐变的过程。创新是在自然而然之中,不知不觉之中,仿佛含蓄之中产生的一种创新。
卢中南说:
在书法艺术领域,创新就是开始,开始做与以前不一样的事情。谁都喜欢新的东西,但一定是从过去的东西中走出来的,它既有新元素又有旧元素,不过是孰多孰少罢了!
从他们对于书法创新的理解上来看,他们的看法是不谋而合的,二人都是“入古出新”,根植于传统书法文化的沃土之中,寻求新的书法生长和发展,继承他们做到了,创新也就是自然而然的了,他们并没有打着创新的幌子来胡涂乱抹,而是深深扎根于传统之中,实践证明,他们的道路是正确的。
西汉扬雄 在《法言·问神》中说:
言,心声也;书,心画也。声画形,君子小人见矣。
“书为心画,言为心声,”不同的人写出来的字具有不同的风格和韵味,因孟繁禧和卢中南秉正楷法,心书一体,自然他们的楷书在流畅秀美之中便多了几分凛然之气!
第三个相同之处:字体结构颇为近似欧阳询的楷书有一个显著的特点那就是字体结构安排巧妙通神,笔画与笔画之间顾盼神飞,整个字结构严谨,一丝不苟,欧阳询的楷书确实是外围伸展,中宫收紧的典范。
[前为孟繁禧楷书作品,后为卢中南楷书作品]
纵观二人的楷书书法作品,虽个人风格上略有差异,但是欧体的挺拔秀丽确实为二人所继承,孟繁禧的字结体高古,有魏晋小楷的风度和韵味,特别是“楷书正祖”钟繇的点画率性的风格在孟繁禧的楷书中得到了淋漓尽致的体现。
而卢中南的楷书相较于孟繁禧的楷书在空灵俏丽上收敛了一些,但多了结体上的法度严谨。
对比二人的书法,由于同出欧阳询,在结体上极为近似,都有着点画自然揖让,中宫紧收,四围放射的特点,看起来使每一个字,整篇作品显得端庄秀美,环抱穿插而又不失沉稳。
由于他们二人的楷书在结体上近似,所以初看时,还容易混淆,但细辩其法,就容易分辨了。
以上三点阐述了二人的楷书相同点,接下来我从两个方面来探究他们二人楷书的不同之处。
第一个不同之处:笔法不同我们看二人的楷书书法作品,其点画,结构乃至于书风都有相似之处,但是如果看过他们二人写字的人都知道,他们二人的笔法是不同的。
孟繁禧的笔法:一般为“凌空取势”,简洁干练,行笔快速,俊朗潇洒。
卢中南的笔法:多为藏锋入纸,欲下先上,欲右先左,笔画厚重敦实,结体宽博大方。
观卢中南近几年的书法作品和用笔态势,他吸收了魏晋小楷,南北朝碑板以及唐人楷书的神髓,有意识地融入了自己独创的技法,由注重结体转向了笔法的多变,由顺锋入笔到与藏锋并用,由秀美而趋向于雄强,由清秀而变得厚重,卢中南如今的作品可以总结为:少了欧阳询的险峻,多了虞世南的冲和,褚遂良的灵动,颜真卿的宽博,赵孟頫的潇洒。
[孟繁禧,卢中南楷书作品]
而孟繁禧的用笔则显得稳健而刚毅,在变化上并不多,而字体越发灵动出神。
书法以用笔为上,而结字亦须用工。盖结字因时相传,用笔千古不易。
赵孟頫《定武兰亭跋》
我认为这句话应该概括为“结字因时相传,用笔也应因时相传。”
卢中南的笔法多变就恰恰印证了这一点,而孟繁禧和卢中南在用笔方法上的不同,也直接导致了二人的书体风格有各自的精妙之处。
第二个不同之处:章法气韵不同我们观任何一幅书法作品,首先是第一感觉,它是书法作品的“颜值”,也就是书法作品的章法气韵。
例如我们观王羲之的行书,潇洒中和,秀美典雅之气扑面而来。
观颜真卿的楷书,结体严谨,笔画遒劲,古朴雄强的风格深入人心。
这些都是直接从章法气韵上体现出来的,我们欣赏和评价一幅书法作品也是从章法,结构,笔画这样的顺序进行的,这与练习书法的顺序恰恰相反。
[前为孟繁禧楷书,后为卢中南楷书]
我们拿孟繁禧和卢中南的这两幅楷书作品来分析一下二者在章法气韵上的不同。
首先我们看孟繁禧的楷书作品,细心的人会发现,他的楷书字体扁宽,结构灵动自然,在笔法的表现上有隶书笔意,在结体风貌上又有魏碑的骨体风神。所以他的整篇作品虽失去了欧楷的险峻欹侧,但是多了一些宽博大气的感觉,整个作品显得古雅飘逸。
再来卢中南的楷书作品,在章法布局上隐隐然还是有欧体的遒劲刻厉,笔画厚实粗重,单字结构稳妥,字形大小相间,左右顾盼,虽少了欧阳询的法度深严之感,但是又多了一些雍容儒雅。
欧阳中石评价卢中南的楷书说:
细审中南手制,字字未必是欧,但整篇气息皆从欧出,诚然已得欧体之神髓。
孟繁禧和卢中南都从欧出,一个作品高古浑厚,一个作品儒雅中和,我想是他们在章法气韵上最大的不同。
以上我从孟繁禧和卢中南楷书的三个相同点和两个不同点入手分析了他们楷书书法的异同之处,总的来说,他们师古而不溺古的学书主张和精神是值得我们学习的。
欢迎留言,感谢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