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说所谓书法就是书中有法,这个法字怎么理解?

“有人说所谓书法就是书中有法,这个“法”字怎么理解?”我的回答是:这句话是正确的,书法就是书写的法则和规矩,书法中的“法”字则具体包括执笔之法,运笔之法,笔法之法,结构之法和章法之法。

下面我们就从这五个方面来探讨一下书法当中的“法”。

第一,执笔之法

欲学书先学执笔,说明执笔是学习书法的第一步,关于执笔,历来也有许多的方法,但自唐代陆希声提出擫,押,钩,格,抵的“五字执笔法”之后,这种执笔方法以其合理的安排和使转的方便性迅速被人们当做执笔的典范。
【执笔务必指实掌虚腕活】

唐太宗李世民在《论执笔法》中说到:

大凡学书,指欲实,掌欲虚,管欲直,心欲圆。

明代书法家丰坊在《书诀》中说:

指不实则颤掣无力,掌不虚则窒碍而无势。

清代书法理论家姚孟起在《字学忆参》中也说:

执笔之法,虚掌实指,指聚则实,指实则掌自然虚,腕活则字灵。

总结历代书家对于执笔之法的论述,我们可以得出执笔之法的要领是:指实,掌虚,腕活。

在执笔之法中又具体包含了执笔的高度,执笔的姿势和执笔的力量。

(1)执笔的高度

执笔的高度与字体以及字体的大小流派有着密切的关系。

卫夫人在《笔阵图》中论述执笔高度时说:“若真书,去笔头二寸一分,若行草书,去笔头三寸一分。”

虞世南《笔髓论》中也有“笔长不过六寸,捉管不过三寸,真一,行二,草三。”

清代梁巘在《执笔歌》中则说得更加通透明白:“一笔分为上中下,真字小字靠下拢,行书大字从中执,草书执上始能工。”
【执笔高度因字体而有所变化】

这里前辈书家都是从书法的字体出发论执笔的高度,我们可以概括为写楷书或者小字执笔应该靠下,使其稳固,而写行草书或者大字,则执笔应该靠上,便于使转方便。

(2)执笔的姿势和力度

苏东坡有一句名言是:

执笔无定法,要使虚而宽。

在这里苏轼一面说执笔没有什么对与错,适合自己就是最好的,但一面又强调执笔还是需要“虚而宽”的。

执笔的姿势的确因人而异,但是一般来说执笔的姿势总体要端正,正所谓“心正则笔正”,如果执笔不端正,也就谈不到心正以及笔正了,毛笔有毛笔的执笔姿势,硬笔应该有硬笔的执笔姿势。

我们重点来说一下执笔的力度:

有人认为学习书法,力气大或者执笔的力气大就能把字写得有力度,就能把字写好,可实际上是这样的吗?

苏东坡在《论书》里有一段话颇有意味:

“献之少时学书,逸少从后取其笔而不可,知其长大必能名世。仆以为知书不在于笔牢,浩然听笔之所之,而不失法度,乃为得之。”

从这段话我们可以得知,书法学习的好坏与否与执笔力度大是没有必然联系的,倘若如此,那也就只有力气大的人能写好书法了,然而实际却并非如此。
【苏东坡书法】

然而,执笔也不能马虎,清代程瑤田在《书势》中说:“是故书成于笔,笔运于指,指运于腕,腕运于肘,肘运于肩。”

这说明执笔的力度是需要贯通全身的,这就好比练习武术的发力,力并不是从拳头上直接生发出来的,而是从脚止腰,从腰至肩,从肩至指,贯通一气,这样产生的力才稳重坚定。

所以说在执笔的力度问题上,我们只要正确执笔,端正执笔就可以满足书写的需要了,并不需要有把笔管捏破的力量,这样反而会使自己身心疲惫,也达到练习书法的效果了。

二,运笔之法

书法的形成全在于运笔,不管是怎样的笔画和结构安排都需要运笔的引导作用。

在运笔之中,它又涵盖了方笔与圆笔,中锋与偏锋两个重要内容。

(1)方笔与圆笔

一般来说,方笔与圆笔是评价不同书体流派的一个重要指标,例如欧阳询的楷书就以方笔居多,而赵孟頫的楷书则以圆笔居多。

我们应该知道,在实际书写中,由于楷书端正规范的特点应该以方笔为贵,而行草书飘扬纵展,则应以圆笔为佳。
【书法贵在方圆兼备】

然而我们把任何一面强调到了极致都不是一件好事。宋姜夔曾说:“真贵方,草贵圆。方者参之以圆,圆者参之以方,斯为妙矣!”

这就说明在书法中,往往是方圆兼施,融会贯通的。

(2)中锋与偏锋

“常令笔尖画中行”是人们概括中锋的一个标尺,中锋遂成用笔的大法,清代王澍说:“中锋者,谓运锋在笔画之中,平侧偃仰,惟意所使,用其既定也端若引绳。如此则笔锋不倚,上下不偏,左右乃能八面出锋,笔至八面出锋,斯施无不当矣。”

这句话是说,书法应该以中锋为大法,然而根据我们前面所说,任何事物都不是绝对的,在实际书写过程中,往往是为中锋为主,以偏锋为辅的。
【书法妙在中锋偏锋相辅相成】

我们既不能笔笔中锋,也不能只用中锋而不用偏锋。

以上我们论述了书法中的执笔之法和运笔之法,接下来我们来说说笔法之法,结构之法和章法之法三个方面。

一,笔法之法

任何一个笔画或者说任何一个字都是从起笔开始,从行笔产生变化,从收笔结尾。因此起行收就是笔法的三个决定因素,不管是篆隶真草行都是如此,所以我们在研究书法是对于笔法不可不察也。
一般来说一个笔画在起笔的时候往往带有“按”的成分,在行笔时则保持发力,又有粗细之分,在收笔时往往又是“提按”结合,扎实收笔,所以笔法的内容是丰富而多样的。

二,结构之法

结构是对笔法的进一步升华,结构是一个字的骨架,是笔画的合理搭配,是笔法的有机结合。

明代书法家解缙在《春雨杂述学书法》中说到:

学书之法,非口传心授,不得其精,大要须临古人墨迹,布置间架,捏破管,书破纸,方有功夫。

清代书法理论家冯武先生也在《书法正传》中说:

学书者,既知用笔之诀,尤须博观古帖,于结构布置,行间疏密,照应起伏,正变巧拙,无不默识于心,务使下笔之际,无一点一画,不自法帖中来,然后能成家数。

从前人的论述中,我们可以借此知道,古人对于书法中的结构是非常重视的,这就好比一个人,精神面貌是给人的第一印象,那么结构在书法中就处于这样的位置。
【赵孟頫行书《洛神赋》字字结构精妙】

无独有偶,赵孟頫对于结构也有自己的看法,他说:

学书有二:一曰笔法,二曰字形。笔法弗精,虽善犹恶;字形弗妙,虽熟犹生。学书能解此,始可以语书也。

赵孟頫在这段论述中,把笔法和结构放在同一层面上来说,说明他既重视笔法,又重视结构,二者缺一不可,而在赵孟頫的书法中,结构严谨,体态方阔,比笔法更精!

三,章法之法

清代刘煕载在《书概》中论到章法是这样说的:

书之章法有大小,小如一字及数字,大如一行及数行,一幅及数幅,皆须有相避相形,相呼相应之妙。

而在章法之中又自然有气韵,协调,虚实布白等方面的内容。

(1)气韵

气韵指的是一幅书法作品的通篇效果,在章法中,气韵指的是技法的表现,法度的准确,笔意的神采,通篇的精神,以及展现出来的气质和风貌,所以气韵又可以叫作一幅书法作品的“神韵”。

章法中的气韵虽看不见摸不着,但它又是确实存在于章法之中的重要内容。

黄庭坚评价苏轼的书法时这样说到:

“余谓东坡书,学问文章之气,郁郁芊芊,发于笔墨间,此所以他人终莫能及尔。”

苏东坡自己也说:“作字之法,识浅,见狭,学不足,三者终不能尽妙。”

【黄庭坚行书《松风阁诗帖》气韵流畅】

这说明章法中的气韵来自于书者个人的修养和气度,如果只在技法上下功夫,那么则难免流于字匠,惟有精通学问,下笔有法方能称之为书法家。

(2)协调

协调就是指全篇作品在布局,法度方面所展现出的脉络贯通,和谐一致,均匀顺畅的效果。

就楷书而言,要做到通篇协调一致,有六点需要注意:

  1. 书体流派一致
  2. 字形大小一致
  3. 笔法风格一致
  4. 主文首尾一致
  5. 字距行距一致
  6. 通篇墨色一致
(3)虚实布白

古人在安排章法布局时,往往会注意到“布白”“计白当黑”“实中有虚,虚中有实”等等,其中的道理就是要注意一篇作品的总体协调和匀称,当疏则疏,当密则密,虚实有度,疏密相间。

一般来说,一篇作品中细的笔画或者连带的笔画就是虚的,粗重的笔画,笔笔送到的笔画就是实的,所以一幅书法作品往往要虚实结合才显得妙趣横生,虚实布白也是评判一幅作品好坏的标准。
【赵孟頫书法布白得当,虚实相生】

一幅书法作品,如果写得过满,则显得滞塞拥挤,臃肿乏神,而空白之处太多则又显得松散空荡,神采全无,因此,布白匀称是影响书法审美的关键因素。

书法是一门博大精深的学问,其中虽法度严谨,却有趣味横生,以上我们从书法的执笔之法,运笔之法,笔法之法,结构之法,章法之法五个层面来解释了书法中的“法”,希望对大家理解书法有所帮助,当然了,书法内容包罗万象,也不仅仅局限于以上所说的五个方面,除此之外,还有很多精彩闪光之处!

以上就是我的回答,欢迎留言,感谢关注!

文章来源:网络整理
  • 发表于 2022-02-18 20:58
  • 阅读 ( )
  • 分类: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