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的烹饪文化呈现一种两极分化的形式吗?

中国的传统烹饪文化在古代直接服务着不同层次、不同类别的人们的日常需求。所以两极分化的民族烹饪文化是存在的,这种分化在清朝时期变现的尤为明显。

清国权贵、社会强豪,以及各种国籍的“洋大人”,一道吃出了中国菜的名气和中国烹饪的光荣。如清代官场筵式的最高级和最奢侈模式“满汉全席”就是光绪时期流行起来的。还有一些著名的饭庄酒楼,上海的大饭店,许多大中城市的特色餐馆基本都是晚清和民国时期开张并兴盛繁荣起来的,它们服务的对象无一例外都是中层以上社会的消费者。各种“上席”、“中席”、“全席”,都是满足权贵阶层的,事实上,晚清和民国时期的中国下层百姓是历史上最卑微痛苦的苦难人群,不仅是那些珍贵的食物原料与他们完全无缘,就是鸡鸭鱼肉一类的动物性食料也很少能够列上他们的餐桌。

在极度贫穷和严重两极分化的中国社会,下层社会大众的饮食生活几乎被严格地隔离在近代文明之外。也就是说,晚清和民国时期的中国下层百姓的烹饪文化基本是一仍旧章,很少文明进步变化。在社会等级差异不断拉大的同时,民众食事生活的城乡对立是明显的。农村下层社会食者群的食物原料仍然维系着南方稻米、玉米为主,瓜菜补充的主食结构。在北方则是玉米、粟、高粱等杂粮与甘薯、马铃薯以及瓜菜的主食组合。烹饪方法基本是煮、蒸、炖,以及煎、炒等传统工艺,腌渍、风腊等保存贮藏方法是基本依赖的。有观点认为下层社会烹饪文化的极少变化,是晚清和民国时期中国社会小农经济衰败迟滞状态造成的。

Cola

文章来源:网络整理
  • 发表于 2022-01-01 02:05
  • 阅读 ( )
  • 分类:美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