饸饹(读音hé le)是中国民间极具特色的传统面食小吃,在中国北方地区最为盛行。
饸饹也叫河漏,做法是用一种木头或者铁制的饸饹“床子”,架在锅台上,把和好的面(大多是荞面、豆面或者莜麦面)塞入饸饹床子带眼儿的空腔里,人在饸饹床子的木柄上使劲压,将饸饹直接压入烧沸的锅内,形成面条。等水烧滚了,一边用筷子搅,一边加入冷水,滚过两次,就可以捞出来,浇上事先用豆腐或者肉、红白萝卜等做好的“臊子”,就可以吃了。美味可口,香气逸鼻。这种特殊的面条做法适用于那些没有小麦面粘性大,不能按普通方法做成面条的面类。
饸饹的历史非常悠久,元代农学家王祯在其著作《农书·荞麦》中就有记载:“北方山后,诸郡多种,治去皮壳,磨而为面……或作汤饼,谓之河漏。”元代诗人许有壬曾写到他吃饸饹的感受:“坡远花全白,霜轻实更黄。杵头麸退墨,皑齿雪流香。玉叶翻盘薄,银丝出漏长。元宵贮膏火,燕墨笑南乡。”诗中的“银丝出漏长”说的就是饸饹。我国古典名著《水浒传》第二十四回,西门庆问王婆:“间壁卖什么?”王婆道:“他家卖拖蒸河漏子热烫温和大辣酥。”明代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说:“荞麦南北皆有……磨而为面,作煎饼,配蒜食,或作汤饼,谓之河漏,以供常食,滑细如粉。”到了清代,有关饸饹的记载就更多了,如清代文献《黑龙江外记》、《尔雅谷名考》等,对“河漏”都作了较为详细的叙述。清代山西《阳曲县志》亦有具体记载:“附近居民各种面食曰:“河漏”荞面为之。”就连清代乾隆皇帝每次去围场狩猎,途经一百家子时,都要吃这里的白荞面饸饹,而且还特地传旨,调承德一百家子的厨师进宫,专到御膳房为皇帝和后宫皇妃们做饸饹。
(文by Alina,图取自网络,侵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