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种起源问题很难精确,一般认为是在南北朝,东晋王嘉《拾遗记》:“江东俗称,正月二十日为天穿日,以红丝缕系煎饼置屋顶,谓之补天漏。相传女娲以是日补天地也。” 梁朝的《荆楚岁时记》记:“北人此日食煎饼,于庭中作之,支薰火,未知所出。”但是,河南荥阳曾出土过一件六千年前的陶鏊,是用来烙饼的,山东也出土过大汶口文化、龙山文化时期的盘形鼎、钵形鼎,也有学者认为是烙饼用的。如果这样的话,煎饼历史就更早(但是没有得到更有力证据)。值得注意的是,先秦时期所有面食都叫“饼”,所以具体指什么就不很清楚了。
发源地点是北方无疑,相传是山东泰安。北方人食用煎饼,除了《荆楚岁时记》中提到,北齐的煎饼也很出名,在《太平广记》卷中引《启颜录》叙写了北齐高祖和近臣射谜之事,谈话中表明煎饼已经很出名,而且要在“热铛”上趁热烙成。高祖在北齐立国前,曾率流民到山东,所以应是有所了解。 唐宋关于煎饼记载不多,相传黄巢起义军驻扎泰安,当地百姓曾以煎饼犒劳他们。在泰安的一处老户拆旧屋中发现了明代万历年间的分家契约,上面写着“鏊子一盘,煎饼二二十三斤”,可想而知煎饼在明代已经是泰安地区主食了。
明代《宋氏养生部》介绍了很多类似煎饼的方法,不过价值最高的属蒲松龄的《煎饼赋》,引用一段: “煎饼之制,何代斯兴?溲合料豆,磨如胶饧,扒须两歧之势,鏊为鼎足之形,掬瓦盆之一勺,经火烙而滂澎,乃随手而左旋,如磨上之蚁行,黄白忽变,斯须而成。“卒律葛答”,乘此热铛。一翻手而覆手,作十百而俄顷。圆如望月,大如铜钲,薄似剡溪之纸,色似黄鹤之翎,此煎饼之定制也。”
可看出,原料是米(小米)、豆(黄豆),磨成稠糊状,然后再舀米豆糊上鏊子,制作者动作必须快,器具从左到右,以选装方式把豆糊刮平,在大火的烙烤中,煎饼即刻成功,而且这一系列流程已经规格化“此煎饼之定制也”就这意思。
除了山东煎饼做得好,附近的也不错,北京的“烙煎饼图”,天津的“煎饼果子”,安徽的“绿豆煎饼”,河北的“交河煎饼”,济南的“糖酥煎饼”,淄川的“菜煎饼”……各有风味。清末至今在全国流行,且多数生意火爆,之前有新闻说一个煎饼摊月入几万的应该是真的,学校里的、年轻上班族、住在老小区的有几个没吃过煎饼摊的煎饼呢!
文/GS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