馒头和包子,我觉得今天都没很统一,比如有些地方没馅儿的都称为馒头,可在一些区域馒头也是有各种馅儿的,这个有馅儿的在前者眼中可能就是包子的概念。确实和身边朋友遇到过这种称呼概念不一致的情况,他眼里的包子是我眼中的馒头。
两者都属于面食品种。中国面点的历史有四五千年甚至更早一些。秦汉时期,就有了一些汤饼和糕的记载(汤饼是面条儿、面片儿),逐渐又有了蒸饼,像馒头一样的东西,还有发酵饼。魏晋时期的酸浆发酵对中国面食发展是一件大事儿,所以后来才有环饼、炉饼、煎饼、粉饼等,但是没有“包子”这个词儿。
馒头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东汉中期或者稍后,没有包子的说法,好像是比馒头晚,或者会不会是早期的馒头和包子被混作一谈的缘故。早期馒头有实心的,有带馅儿的,诸葛亮七擒孟获的传说中,有制作肉馅儿馒头的,晋代有枣子、核桃馅儿的馒头。这样的馒头造型稍加变化,就会成为包子。
在唐、五代时期,中国出现了包子。据《清异录》记载,五代时期开封有个著名的食肆主人叫张手美,一年四季供应节令食品。夏季的大伏天,供应的品种叫做“绿荷包子”,很富有诗意,这算是关于包子最早的文字记载。后来,宋代就多了起来,比如北宋汴京的市场上有卖鹿家包子、梅花包子、诸色包子、荤馅儿包子、素馅儿包子。南宋临安更丰富,蟹肉包子、羊肉包子、虾鱼包子、水晶包子、笋肉包子、七宝包子,值得一说的是,出现一个“灌浆”的面食品种(可能是灌汤包子的前身),“灌汤包子”一词要明末清初才有的。
文/GS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