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有哪些祖辈流传的饮食文化?

上海原来只是一个小渔村,到元代发展成一个30万人的小县城,上海县建立后,经济发展非常迅猛,海上贸易十分频繁。由于经济发展得很快,所以带动饮食市场十分繁荣。世居松江的宋诩在明代弘治十七年所著《宋氏养生布》一书中,记载了当时松江及上海地区的菜肴,有酱烧猪(红烧肉)、暴腌猪(干切咸肉)、粉蒸猪(粉蒸肉)、糟鸡、烧鸭、烹河豚、油炸虾、油炒蟹、炒螺蛳等。到清代,上海发展到拥有70多万人口,十里铺附近茶楼林立,施润曾作诗云:“一城烟火半东南,粉壁红楼树色参,美酒羹肴常夜五,华灯歌舞最春三。”南江人杨光辅在嘉庆年间的《淞南乐府》中也曾赞美上海饮食酒楼中的菜点:“淞南好,风景旧曾谙,羊胛开尊朝戴九,豚蹄登席夜徐三,食品最江南。”

清代同治年间,一家名叫“荣顺馆”的夫妻店十分有名,其制作的“糟钵头”等上海菜深受人们的喜爱。这家酒店附近多为劳苦群众,饭量大且收入低,因此“粗鱼大肉,浓油赤酱”正好符合他们的胃口,久而久之,这也就成了上海本地菜的特点。这家老店延续至今,有不成文的16字方针:“刀工考究,选料精细,讲究质量,注重节令。”

上海菜起源于本帮菜,随着这一地区的经济发展而发展,并且也深受西方文化的影响,产生了风格独特的海派文化。慢慢的,适应性广、制作精细、中西合璧成了海派饮食文化的特点。

文/GSN(图片来自网络,侵权删)

文章来源:网络整理
  • 发表于 2022-01-01 02:05
  • 阅读 ( )
  • 分类:美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