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营养学是在1616年笛卡尔创立了解析几何,把食物从整体进行分解后才有了基本的思想基础。正如我们今天看到的营养师基本都是对身体的整体及每部分非常了解,有医学背景的。中国饮食文化、中医文化和养生学是营养学鼻祖,尤其“药食同源”的思想理念。
《饮膳正要》作者是元代的太医忽思慧,这个人身份还挺特殊。蒙古族(一说是回人),曾经为赵国公常普兰奚下属,被挑选为饮膳太医,侍奉皇太后、皇后这些人,为她们做保健医生,水平自然是当时国内一流。由于长期负责宫廷饮食调理,重视食疗和食补的研究与实践,接触到皇宫的医学文献,所以这本书是站在了历朝历代前人的经验基础上,以及日常实践,还包括蒙古族医学理论的总结写出来的。
古代医书很多都包含养生内容,《饮膳正要》被如此定位主要是谈养生比较深层次,不光是提供一些具体的医疗保健药方,更多地从哲学层面展开,比如:
1 养生关键在于心,“心为一身之主宰,万事之根本,故身安则心能应万变”,心理健康才能统领精神。
2 保养的哲学基础是“守中”,就是守心、守正,这是把孔子“过犹不及”的思想运用到养生学上面了“保养之法,莫若守中,守中则无过与不及之病”。
3 提出饮食在养生上面的重要性,饮食需要顺应四时,以“五味调和五脏”,五味是和五脏相对应的,不能只凭个人喜好,五脏和平了人的精神就会好,心志安定,就不会被各种病邪侵入,自然怡情安乐。
4 “上古圣人治未病不治已病”,这和孙思邈的“防病胜于治病”是一致的。就是在身体还没有明显病症的情况下,重视预防工作,怎么做到呢?问题又转回到饮食问题上来,饮食是生命延续的基础,医药只是用来保命的需要。大量的食疗配方“聚珍异馔”“诸般汤煎”“神仙服饵”“食疗诸病”总共约有250种。
文 /GS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