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面点的发酵技术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

中国面点的发酵方法很早,从“酏yǐ 食”开始萌芽于先秦,但经过很长时间的实践,到魏晋南北朝时期,才总结经验形成文字普遍使用。

汉代,北方小麦种植面积有所扩大,使得面食制作品很受欢迎,这时候当然已有不少名目,汤饼、蒸饼、炉饼和胡饼等,由于没有经过发酵,吃起来很硬咀嚼困难,不易消化。所以,古人不得不把它们掰碎用水煮了吃。

东汉《四民月令》中告诫人们,在五月到立秋,不要吃太多煮饼和水引饼,出汗多伤津液,容易积食。他说“唯酒引饼入水即烂也”,酒引饼,就是用酒酵发面制成的食品。北魏贾思勰《齐民要术》转录了崔浩《食经》中“作饼酵法:酸浆一斗,煎取七升。用粳米一升,著浆,迟下水,如作粥……作白饼法,面一石,白米七八升,作粥;以白酒六七升酵中。著火上,酒鱼眼沸,绞去滓,以和面。面起可作。” 这是在粥中加酒的发酵方法,当时已经在黄河中下游以及江南地区使用。馒头、白饼、烧饼、面起饼都需要用发酵面。

有关“面肥”的发酵法,面起饼就是。两晋惠文帝太庙祭祀用面起饼;“起者,入酵面中,令松松然也”。最迟在晋代就有这技术,民间实际使用应该更早。

所以,酵面技术的产生发展,起初人们在酿造酒曲过程中发现麦曲有发酵作用,于是将它参杂在面粉中制作饼食,果然松软膨胀了很多,甘甜可口。后来经过试验,人们终于掌握了由麦曲制作酵母,再制作酵面的技术。

酒曲

酵母

发酵技术使得面食品种迅速增多,人们也更愿意种植小麦,麦面成为黄河流域饮食文化的主体。

文/GSN

文章来源:网络整理
  • 发表于 2022-01-01 02:05
  • 阅读 ( )
  • 分类:美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