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辈亲,两辈淡,三辈四辈不管饭。
两姨亲不算亲,没了姨娘断了根;
姑舅亲才叫亲,打断骨头连着筋。
表亲三千里,堂亲五百年。
古人对于亲戚远近,有很多话糙理不糙的俗谚流传。
所谓“表亲三千里,堂亲五百年”,意思就是说表亲过了几代之后就会非常疏远,几乎形同陌路一般,而堂亲之间就算过了很多代,仍旧还是一家人。
所谓表亲,就是指自己与姑姑、姨母、舅舅这三者后代子嗣之间的关系,主要特征就是,彼此之间虽有血脉关系,但正常情况下并非同姓。
姨母与舅舅,是自己母亲的兄弟姐妹,他们虽然与自己的母亲同出一胎也是同姓,但他们的孩子却跟自己不一样。
通常将表亲归类为母系的亲戚,不过姑姑这支父系的亲戚也在其中,因为姑姑毕竟也是外嫁的女儿,她的子女也是异姓。
表亲的“表”,也有“外”的意思,所以古代表亲也被称作是“外戚”。
最典型的就是皇室之中,皇帝的姑姑家、舅舅家等那些亲戚,都算是外戚,是家族之外的亲戚组成,只有同为皇室中人的才算是宗亲。
姨母家的,与自己之间称作姨表亲,姑姑与舅舅家的,与自己之间称作姑表亲、舅表亲。
相对来说,姑表亲要比姨表亲更亲近些,而舅表亲是表亲中最亲近的,这也是老话为何都说舅舅疼外甥、姑姑疼侄子。
古代所谓“嫁出去的女儿泼出去的水”,女儿一旦出嫁,就成了外姓人,而且还要冠以夫家的姓氏,平时连自己的名字都忽略了,而是称作“某某氏”,即夫姓加本姓。
出嫁了以后,女子就不能再继续生活在娘家,古代的交通来往并没有如今这么方便,而且出嫁女也不能随便回娘家,这是非常不好的行为。
如此一来,时间久了之后,女子与自己的兄弟姐妹之间来往就会变少,下一代之间的感情自然是非常淡薄疏远的。
当然,这里有个前提条件,那就是亲戚之间甚少走动,自然感情疏远,如果表亲之间来往密切的话,那么自然还是感情深厚的,至少在初代的时候。
历来,舅舅、姑姑与姨母,对于外甥、子侄的疼爱也是很多的,甚至还有“天上雷公,地上舅公”之类的说法,但这些大多局限在自己这一辈。
等这些直系血缘的亲戚不在以后,再过一两代,由于异姓关系,依旧能够保持亲近关系的表亲其实是非常罕见的,表亲,的确有着很大的脆弱性。
与主指母系亲戚的表亲相对,堂亲指的是自己与自己的叔伯家子女之间的亲戚关系,也就是自己父亲的兄弟家里,并不包括外嫁的姑姑。
与异姓的表亲不同,堂亲最典型的特征就是同姓。
古代以同姓为同宗,出自一个祖宗的同姓,在很多代之内,只要仍旧维持同姓,那么就仍然还是亲戚宗族,直到出五服为止。
所谓“堂”,原本的意思就是代指高达的房子,亲,指一个家族宗族的人。
堂亲,就是说父系兄弟、叔伯之间的同辈亲戚关系,几世同堂,一般说的就是同一个姓氏的亲族延续了几代,还共同存在世上。
在古代,堂亲表示的是正统嫡脉,说的是“亲戚”里的“亲”。
举个例子来说,古代表亲之间能够互相嫁娶,但是堂亲之间绝对不行,同姓同族之间不得通婚说的就是如此。
还有皇室皇位的传承、家族财产爵位的传承,都是在同姓同族之间,没听说过由表亲来继承传袭的。
古人非常讲究宗族关系,尤其是南方地区,只要长辈还在,分家的情况一般都不会发生。
一个大家族,几代人生活在一个屋檐下也是有的,大家在共同的祠堂进行祭祀,由同族的族长耆老进行约束管教。
为了进行同族之内的区分,一个大的家族,内部也会区分出不同的堂号,尽管后续的子孙后代分属各支,但大家仍旧同出一脉,有共同的祖宗,还算是一家人。
与女儿外嫁了,通常很难得能够与娘家人来往不同,堂亲说的是父系一脉的亲戚,他们成婚不需要离开本家,是迎娶外妇入门,因此还是生活在一起。
相较于表亲,堂亲之间抬头不见低头见,彼此之间往来频繁,关系当然要亲厚很多。
古人所重视的家族,就是指父系为纽带媒介的家族,一荣俱荣一损俱损,所以什么事情都是堂亲之间进行商量确定,要出了麻烦,都是同族株连。
堂亲五百年,就是说堂亲之间不管过了多久,仍旧还有极其密切的关系,这种关系也是时间都难以轻易撼动的。
自然,凡事也都有例外,亲戚之间到底亲不亲主要还是看走动来往,不能用表亲或者堂亲来全盘进行概括,这是不准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