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俗语“出门千里不拿针”是什么意思?

出门千里,勿食枸杞。

出门千里,不如家里。

出门千里不拿针,带到路途有一斤。

古人出远门可不比现代人这么轻松自在,受到条件的限制,古人出远门其实是非常困难甚至充满危险的事情。

童颜出门去,白发回乡来。

对于古人来说,出远门是很重大的事情,所以需要慎而又慎,要注意的地方极多。

何谓“出门千里不拿针”呢?



针代指所有细微之物,带的越多越麻烦

出门在外,衣物之类时常都需要进行缝补,在古代条件不好,这是常态,因此随身带着针线其实也算比较正常。

不过出远门的时候,带上针线则过犹不及。

古人极少会出远门,一旦需要出远门必然都是因为非常重大的事情。

赴任、赶考、远征,在这种情况下,其实还是轻装上阵比较好,如果带的东西太多太繁琐,反而会加重自己的负担。

就好像现代人出门旅游,其实并不需要携带大量行礼,有时候觉得什么都要带上,可结果真的出门后,发现都是没必要的。

这里的针,不仅仅是缝补用的针,也泛指所有没有用处的累赘。

如果什么细小的东西都想带上,那么聚少成多,越来越多,一根针自然很渺小,可类似的东西如果不断积累,那么还是非常累人的。



不带着针线,也是为了时刻提醒勿忘亲人

绝大多数情况下,出远门的都是男子,过去的女子几乎是不可能随便出远门的,出门都少。

针黹之类,往往都是女子擅长精通的活计。

倘若男子也学会了针黹手艺,要是在现代倒是可能被称赞是能干,但在古代并不合适。

本来应该女子做的活计,男人也学会了,那就等于是想要抛弃最后一点对于家庭妻子的思念之情,妻子最后一点作为也被剥夺。

出门的时候不带针线,也是要时刻提醒着远行的男子,要想念着家里的妻子。

糟糠之妻不可忘,即便将来男子功成名就,也不应该忘记家中的妻子。

不仅是妻子,还有母亲。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



古代其实很少有成品衣的商店,主要的衣服要么出于妻子的手中,要么出于母亲的手中。

过去的人出远门,赶考、远征是最主要的两种,而这些虽然都是光耀门楣的事情,可毕竟需要远离故乡,充满艰难困苦。

赶考争取功名其实也还算好,毕竟危险性比较低,虽然远离家乡,但若真能金榜题名,对于自己与家族都是无上光荣的事情。

只不过,入仕之后往往难以回乡,最终衣锦还乡,可能都是很多年以后的事情。

至于远征沙场,那么就更加难说,战场上刀剑无眼,正所谓“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不知多少男儿去了之后,就再也没有归来。

不拿针,其实就是希望让外出的人们牢牢谨记,在外一切都要小心,因为家里还有等待着需要着他的人,她们还等着为其制作缝补衣物。



不仅是针,做人做事都不能过多拘泥于精细

从出远门这件事上来说,其实除了日常生活所必需的物品之外,有些比较细微之处的东西其实用不着都带着。

出门并非是搬家,虽说是要考虑周详,但要是太过于在细微之处计较,反而弄巧成拙。

现代人收拾行李,与父母收拾行李就存在这方面的差别。

年轻人收拾东西,往往越简单越好,只要不妨碍出门即可,但父母要收拾行李,恨不得什么东西都要带上,虽然都是满满的爱心,但很可能有反效果。

真正出门的时候才会发现,很多所谓“有备无患”的物品,根本用不上。

出门千里不拿针,倒并不是说不要带针,带那些细微之处,而是说做事的时候要主次分明,不能捡了芝麻,丢了西瓜。

在细枝末节之处斤斤计较,可主要的事情却办得一塌糊涂,这才是得不偿失。



做事周到细致,严丝合缝其实是对的,但凡事都有个度,一旦过了就不是好事。

打个比方来说,听别人说话的时候,最重要的是概括体会对方的真正含义,而不是抓住其中的某句话某个字眼做过多分析。

又比如说出门玩的时候,最重要的是开心,是人际交往,如果过程中出现不开心的事情,只要不涉及原则问题,不要太计较,既没意义也伤损心情。

现实中,就是有很多人,大事方面做得不怎么样,可不值当的小地方却抠抠搜搜,不仅毫无意义而且还显得这个人小家子气。

另外,做事的时候,整体框架目的要明确,其次才是在细微处考究。

可有人却将这个顺序弄反,在主要目的与方向还很模糊的时候,就开始在小地方做打算,这其实是非常错误的,孰先孰后,一定要分得清楚。


文章来源:网络整理
  • 发表于 2022-03-02 20:58
  • 阅读 ( )
  • 分类: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