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朝以前没棉被,那么古人在冬天是如何御寒的?

北方过冬有暖气,南方全靠一身正气。

虽然时代在进步,但是冬天的冷千百年来一直都没变。

古代没有空调跟暖气,甚至于棉被之类都是宋朝时期才出现的,至于羽绒服之类的,想都不要想,根本不存在。

那么古人到底如何抵御冬天的严寒呢?



首先说说棉被的问题,其实如今非常普遍的棉被棉衣,宋朝之前是没有的。

棉花传入之前,古人填充衣物的材料千奇百怪,效果很差

目前主流种植的棉花,并非中原所产的原种,而是起源于西南亚洲地区,中国也不是没有本土的棉花,但那时一种“绵”,是一种木棉,只能用来填充枕头之类。

木棉的保暖效果很差,与棉花相差甚远。

南北朝时期,来自西域与天竺的棉花传入了天山南北一带进行了种植,但在此后很长时间之内都没能传入中原内地。

按照典籍记载,棉花传入是在两宋时期。

“宋元始传种于中国,关陕闽广首获其利,盖此物出外夷,闽广通海舶,关陕通西域故也。”

尽管棉花已经传入,但一开始并没有作为保暖之用,而是用作观赏,种植数量也很少,直到元朝时期,棉花的种植与棉纺织业才发展兴盛起来。



那么,没有棉花的年代,人们的衣服与被子里到底塞的是些什么东西呢?

一,芦花与柳絮

古代的中国也有本土的木棉,但是木棉保暖效果太烂,而且怕冷,根本无法在北方种植,一般也就枕头里会塞木棉作为填充,衣服被子里用不上。

而芦花与柳絮,则是古代比较普遍的保暖填充材料。

即便是到了明清时期,用芦花与柳絮填充衣物被褥,仍旧非常普遍并不少见,所以古代有一种被子,就叫做“芦花被”。

不过问题还是在北方,因为柳絮与芦花收集起来很麻烦,所以也不是所有人都能用的。



二,麻绳头

棉花传入之前,麻是一种普遍的纺织材料,除了做成布匹,穷苦人家也会将麻绳头捣碎,将其做成弹毛,塞进被子里作为填充。

《黑旋风双献功杂剧》:俺孩儿每卧,土炕披麻被。

但这种麻绳头做成的填充的被子,保暖效果更差。

三,鸭绒鹅绒与羊毛

即便是在今天,在被子里塞进家禽类的绒毛,或者羊毛之类也是很常见的做法,甚至于鸭绒被的保暖效果甚好,价格也很高。

从这里也能看得出,也能猜得到,这么贵重的填充物,又怎么能是寻常人家用得起的呢?

事实也的确如此,古代能够用得上鸭绒、鹅绒之类的,都非富即贵,所以这种取暖物品,只是很罕见的物什,普通人见都难见到。



古人保暖的手段,丰富得可能超乎你的想象

除了棉衣棉被,古人对抗严寒的方法其实还有很多,要知道在历史上,发生过好几次大规模的冰期寒潮,经常出现冷得刺骨的状况。

那么除了棉衣棉被,古人到底如何取暖呢?

一,皮草

要想暖和,最直接的办法就是穿得多多的厚厚的,衣服越保暖越好,而人工纺织物出现之前,最好的保暖物就是动物的皮毛。

从远古时代,人们为了御寒就用上了兽皮,文明出现之后,仍旧如此。

从最寻常的羊皮羊绒,再到珍贵的貂皮狐皮猞猁皮等等,古人穿皮草不仅仅是为了保暖,也是觉得穿上皮草会显得更加贵气。

自然,这不是一般人能穿得起的,也都是有钱人或者显贵才能穿的。



二,生火取暖

这也是一个很直接的办法,火对人类非常重要,甚至可以说,人类正是学会了利用火,才衍生出了后来的文明。

古人除了做饭之外,也会用火取暖,在屋子里放上炭盆、火炉,然后生火烧炭,以此来取暖也是很常见有效的。

但这里有个问题,古人取暖生火不能用木柴,只能用木炭。

商周时期,制炭技术已经出现。

《周礼》记载:季秋之月,草木落黄,乃伐薪烧炭。

历代甚至还有专门管理炭火的机构部门,而俸禄之中,“炭薪”是额外的一项供应。

然而有个问题,那就是木炭是需要钱的,而且还不便宜,要想保持温暖需要很多的炭,这也是一笔不小的开支,所以穷苦人家也用不起。



三,各种取暖工具

现在的农村地区,还是能够见到一种传统取暖用品,叫做“手炉”,就是用瓷或者金属制成的封闭小手炉,里面放上烧好的木炭,包裹布匹之类,防止烫手。

在古代,手炉还要更加精致,尤其是在宫廷之中,手炉的使用很广泛。

不过,目前发现最早的手炉出现在明朝时期,在此之前并没有这种东西。

另外还有种叫“汤婆子”的东西,就像现在的热水袋,是用金属制成。

相较于手炉,汤婆子在宋朝已经出现,主要用铜锡制成,里面注入热水封口,放进被窝用来供暖,当时也叫做“铜缶”。



四,靠“嘴”取暖

天冷了,火锅就该安排起来了,而天寒地冻的时候吃东西,也是为了取暖。

虽然直到清朝,辣椒的食用才流行起来,在此之前人们可没有辣椒可以吃,但也有别的东西能够暖身,比如暖锅。

其实只要是热食,吃了之后几乎都能暖身,尤其是肉类,未必要放辣椒。

唐宋时期,类似于如今火锅的暖锅子就已经出现,人们通过进食来取暖,另外,饮酒、喝姜汤之类,都能够达到类似的效果。

不过,靠吃取暖只是暂时性的,无法持续太久。



五,在建筑上动脑筋

汉朝时期,皇后居住的地方叫做“椒房殿”,其不同之处就在于,椒房殿涂墙所用的,乃是花椒种子,不仅气味芬芳,而且能够生暖意。

类似的还有不少,比如沿用至今的暖炕。

“炕”的设计,在唐朝就已经出现,在北方非常流行,而火炕的雏形早在春秋时期就已出现。

《左传》:宋寺人柳炽炭于位,将至则去之。

古代有钱人家的住房,会有专门的房间,下方掏空,与火灶相连,烧火之后就会产生热量充满地面,这样的房子为称作“暖室”,或者“温室”。



六,自求多福,抖动取暖

其实在古代,富贵人家取暖方式千奇百怪,根本用不着为了寒冬的到来担心。

唐玄宗时代,杨国忠为了取暖,甚至在府上豢养了一群体态丰腴的女子,每当寒冷的时候,就让这群女子将其围绕起来,称作“伎围”,如此取暖令人瞠目。

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显贵人家暖和的很,可寻常人家就很遭罪了。

不管是烧火取暖必要的木炭,还是皮草丝棉之类,这些对于穷苦百姓来说,都是可望而不可即的存在,很难通过这些来取暖。

像是火炕这种,都已经算是很亲民的取暖方式了。

所以,古代大多数的普通人,只能通过不断的活动劳作,以此来保持身体的温暖,对比一下古代与如今,还是觉得生活在现代实在很幸福。


文章来源:网络整理
  • 发表于 2022-03-02 20:58
  • 阅读 ( )
  • 分类: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