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对后半句,最通俗解释就是:迎着和煦的春风,畅饮屠苏酒。
不过这里有个问题,“入”又作何解?
春风去喝屠苏酒?春风让屠苏酒变暖了?
这句诗如果存在省略主语,那春风这个主语与原本的省略主语之间,就会产生冲突矛盾的关系,通俗来说,这是语病。
所以这句诗中的“屠苏”,未必是说屠苏酒。
在《辞海》之中,对于“屠苏”的解释共有三种:屠苏酒、屠苏草、房间。
屠苏酒历史上最早出现屠苏酒的记载,是晋朝时期葛洪的《肘后备急方》。
到了唐朝时期,药王孙思邈在他的名著《备急千金方》里也有相关详细记载。
按照古籍的相关记录,屠苏酒主要是用来防止与治疗伤寒之类的,还有驱散瘟疫,不过奇怪的就是屠苏酒据说只有在元日服用才会有效。
更加有意思的是,古籍对于饮用屠苏酒的顺序也做了规定,从小孩到老人。
隋唐时期的诗歌之中,屠苏出现的频率也并不算低,甚至可以说相当常见,尤其是在描绘过年喜庆的诗歌的时候。
从之前一直流传下来的屠苏酒饮用次序的规矩,到两宋时期仍旧还传承着。
南宋洪迈的《容斋随笔》:今人元日饮屠苏酒,自小者起,相传已久。
整体来说,屠苏酒就是在元日的时候饮用的,而王安石《元日》所描述的就是元日清晨时候的情景,屠苏酒也是要在早晨饮用。
不过古怪就在于“春风送暖入屠苏”,元日可不暖和,丝毫不暖和,尤其是当时的东京汴梁,元日的时候仍旧冷得刺骨。
在古代,公鸡报晓之后,首先要放爆竹,紧接着就是饮用屠苏酒,等到太阳升起来以后,各家就开始更换桃符了。
古代的南方有一种阔叶草,叫做“屠苏”,也称作是“屠酥”,古人会在特定的房间的墙上绘制屠酥草的花纹,在此房间中酿造的酒称作是屠苏酒。
唐朝韩谔在《岁华纪丽》之中记载:
俗说屠苏乃草庵之名,昔有人居草庵之中,每岁除夜,遗闾里一药帖,含馕进井中,至元日取水,置于酒樽,合家饮之,不病瘟疫,今人得其方而不知其名,但曰“屠苏”而已。
这段记载比较有意思,是说“屠苏酒”是古代一座草庵的名字,里面居住的人制成了一种药酒在元日饮用,后来的人虽然知道了配方,却不知道这个人叫什么,所以称“屠苏酒”。
如果将“春风送暖入屠苏”之中的“屠苏”理解为房间屋舍的话,那么原诗就能够说得通了,意思就是春风吹进了屠苏舍中。
其实也会有人认为,早在唐朝之前,“屠苏酒”的具体方子就已经出现,而且元日饮用屠苏酒已成为了定俗,王安石怎么会将“屠苏”解释为房间的意思呢?
实际上,古代的诗歌之中,引用先前经典、典故是个惯例,比如楼兰被灭很多年之后,“攻破楼兰”仍旧频繁在诗歌之中出现,因为这已经成为一种文化象征。
将王安石诗中的“屠苏”解释为房间,比解释为屠苏酒要更合理。
古人在元日饮酒的风俗由来已久。
早在先秦时代,两岁交替的时候,元日饮酒已成为了习惯,先秦所饮用的是椒柏酒,是用花椒与柏树的种子配酒饮用。
之后,屠苏酒逐渐取代了椒柏酒,不过元日饮酒,驱邪避祟的传统,流传了很久。
不过,古人所饮用的大多都是果实酿造或者粮食酿造的低度酒,在蒸馏酒尚未传入出现前,中原之地的酒其实度数非常低,喝多了主要是胀肚子,而不是醉。
另外,古人饮酒只是个仪式性的传统,并非是要喝很多,孩童饮用屠苏酒,仅仅是用筷子蘸了放进嘴里,如今考虑,孩子还是不要靠近酒水的好。
今天,有什么经验需要分享呢?
立即撰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