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老人说:只要河中鱼儿多,岸边土地就结板,有啥根据呢?

世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就有了路。

如果一条河里有很多的鱼,周围的人知道以后会发生什么呢?

当然,钓鱼抓鱼的人就会成群结队。

岸边经常出现钓鱼的人,时间长了之后会发生什么呢?

当然,岸边的土地就会逐渐被踩得结结实实,变得结板。



中国人或许是世界上最喜欢吃河鱼的人,毕竟国内大多数的地区,距离海洋都比较远,在现代交通方便起来之前,能够吃到新鲜海鱼是非常困难的事情。

从先秦时代开始,黄河之中的大鲤鱼就是人们餐桌上的珍品,早期的鱼脍也就是生鱼片,就是用黄河鲤鱼做成的。

古代因为礼法的约束,不同的人吃的肉食也不同,大多数的寻常百姓是不能吃肉的,只能够吃到鱼类,因此,鱼成为了大多数人的动物蛋白主要来源。

秦朝之后,对于吃肉的约束逐渐放松,但因为猪肉羊肉等肉食价格比较高,寻常百姓还是经常吃不起,所以鱼还是非常受欢迎的。



过去的饥荒时代,缺乏粮食,有不少人想当然的觉得,以前人比较少而环境比较好,为什么不去打猎捕鱼来找吃的,总比草根树皮要好啊。

但这只是理论上的而已,实际上的可行性并没有那么高。

山林之中的确有很多的野兽,但要想抓这些野兽也不是容易的事情,既没猎枪也没有其他有效工具的情况下,很难抓到足够充饥的猎物。

就算是有工具,进山打猎也是非常危险的事情,正如很多人所说,过去的环境的确要比现在优越不少,野外的动物数量也非常多。

直到南宋时期,《衢州志》记载浙西地区还有野象出没,而清朝初期,四川一度老虎泛滥成灾,成为蜀中的一大祸。



野外到处都是猛兽毒蛇之类,在获得足够猎物充饥之前,极有可能成为这些野兽的口中食,成本大得惊人,反而弄巧成拙。

相较之下,抓鱼倒是成为了一个还算是不错的选择,至少比较靠谱也比较安全。

然而抓鱼也有不足之处,那就是效率很低,没有尼龙编织的渔网之类,仅仅是靠钓鱼和摸鱼等传统方式,也很难获得足够的食物来源。

只不过,有鱼吃总比没有好,几千年来,中国人也逐渐养成了吃鱼的传统,尽管现代人很多开始吃海鱼,但是内陆的淡水鱼仍旧受到了欢迎。

除了吃,现代人还有很多是出于娱乐之类的目的,喜欢在野外进行垂钓。



这些年来,钓鱼的风气愈发盛行,尤其是越往南方的地区,爱钓鱼的人越多,除了人工养鱼的地方之外,同样有很多人喜欢选择在野外水域钓鱼。

一来,人工鱼塘钓鱼没什么成就感;

二来,人们仍旧觉得野鱼比较好吃。

野外河边都是比较松软的泥土河滩,没有什么稳固的立足点能够钓鱼,所以人们在野外钓鱼的时候,要么选择本身就比较坚固的地面,要么把原本松软的地方踩踩实。

如果一条河里的鱼很多,知道的人多了,自然来钓鱼的人也就会多,时间一长,河边的土地被那么多人踩来踩去的,自然会不断结板变硬。


文章来源:网络整理
  • 发表于 2022-03-02 20:58
  • 阅读 ( )
  • 分类: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