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实上,今天的四川比起最初的四川,仅剩下两川。
北川汉中与东川重庆,一个归了陕西,一个自立门户。
不过四川这个古代沿用下来的名称仍旧还在,这也并不奇怪,因为类似的例子还很多。
比如河北如今跟黄河不挨着,仍旧叫河北,古代的山东与现代的山东,意义也不一样,但这些都不影响它们的称呼。
先秦时期的四川一带,分布着古蜀国、巴国与苴国等,与中原文明之间存在着很大的差异,秦惠文王时代,秦国灭蜀,顺带手也灭了巴、苴,正式设立蜀郡。
也就是从这个时期开始,巴蜀与中原文化区的联系密切了起来。
秦王朝建立后,延续蜀郡设置,汉朝亦然,汉武帝时期设置刺史部,其中的益州刺史部设立在蜀郡,管辖着蜀郡与汉中郡等大小十二个郡国。
当时的益州,包含了如今四川的大部分与陕西的大部分,还有云南中北部地区,直到晋朝晋武帝泰始七年,如今的云南大部被设立为宁州,从益州剥离出来。
此后,益州就长期存在,直到北宋时期,宋朝大致延续唐朝建制,不过将地制最高等的“道”改成了“路”,剑南道益州地区被分成了四路。
益州地区在被宋朝,正式分成益州、梓州、利州与夔州四路,之后益州路改名成都府路,梓州路改名潼川路。
这四路被合称为“川陕四路”,也就是四川,而四川之名由此诞生,不过此时的四川还只是个日常的口头语称呼。
有意思的是,宋朝时期,广南路被分成了东西两个部分,广东与广西的名字也在宋朝诞生。
宋代的四川,包括着川陕四路,这也就是所谓的四“川”,不过在宋朝以后元朝建立行省,四川就开始保不全四个川了。
元朝初期,在川陕四路的基础上设置四川行省,不过却将四川之中的北川汉中,也就是梓州路给剥了出去,划入了陕西,如此一来,四川剩下了东川、西川与南川。
之所以如此,是因为汉中地区地势险要,乃是巴蜀之地与外界的门户所在,历来割据巴蜀者必然紧握汉中方可自保,因此划走汉中,也是为了降低四川割据的风险。
虽然划走了一川,但四川并没有改名为三川,原本宋代口头上的“四川”之名被正式鼎定,成为了正式的一级地区的名称,而后的明清两朝也延续了这个做法。
元明清三代,四川剩下了东川、西川与南川,不过四川的面积规模实在是太大了,其省府成都根本无法顾忌到四川所有地方的发展。
尤其是东川,也就是如今的重庆地区,这里是四川东部的门户,地处要冲人口稠密,但与成都之间来往不便,彼此联络淡薄。
明清之时江南经济繁荣,重庆这个连接着四川盆地与长江中下游的咽喉之地,迅速崛起成为了长江中上游的一个大型商业都会,晚清时期,规模已不逊成都。
晚清长江五虎之中,也有重庆一席之地,再加上列强纷至沓来开设口岸通商,重庆的城市地位急速上升,到20世纪30年代,其外贸额在全国仅次于上海与汉口。
所谓一山难容二虎,孩子大了留不住,更何况四川本身的具体情况,的确不合适仅有程度这么一个中心城市,重庆的强盛,坐镇东川是必要的,也是必然的。
建国后,重庆一度成为直辖市,但在1954年为了发展经济,又再次将重庆划入四川,不过因为重庆是西南后方的重镇大城,受到了格外的照顾。
1984年,重庆成为计划单列市,名义上归四川管辖,但其经济方面的权限与四川同级。
后来随着三峡工程的推进,为了开发三峡经济区,自然要赋予重庆更多更大的自主权,因此在1997年,正式让重庆从四川剥离,成为第四个直辖市。
至此,四川再失去一川,如今的四川其实只剩下了西川与南川两川而已,北川汉中归了陕西,而东川重庆已经单飞。
四川之名在宋朝成形,而在元代确立的时候,其实当时就已名不副实了,因为本来的四川只剩下了三川,只不过人们已经习惯了“四川”这个名字,所以如此沿用。
后来明清两代,四川的名字又被叫了五六百年,可谓是深入人心,就算再失一川,也还是叫四川这个名字,毕竟“四川”早就成了正式单位名称,而非口头称呼。
这样的例子还很多,比如安徽的名字来自安庆府与徽州府,但徽州被改名,安庆也不再是省府之地,可安徽这个名字保留了下来。
广东与广西之名来自于宋代广南东路、广南西路,所谓的“广”,指的是两广之间的古城广信,但广信城早就没了,不过这并不影响广东广西的叫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