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临写,才能达到“去贴而犹在,出贴既成派”的境界?

“如何临写。才能达到“去帖而犹在,出帖即成派”的境界,”这个问题其实说的是临帖的问题,也就是临帖从形似到神似再到不似的过程,“去帖而犹在”就是形似和神似,而“出帖即成派”就是不似的境界。

那么怎样临写才能达到这样的境界呢?我们得分步骤进行,对于“去帖而犹在”的这个要求,临写时需要做到形似和神似,落脚点还是笔画和结构,对于“出帖即成派”,则要博采众长,达到不似的境界,而后自成一家。

第一,“去帖而犹在”:临写时要求形似与神似,具体体现在对于笔画和结构的临写

书法需要临帖,这是毫无疑问的,然而要达到“去帖而犹在”的境界实非易事,不过按照正确的方法还是可以达到的。

所谓正确的方式就是认真临帖,具体表现在认真临写笔画和结构,先达到形似进而追求神似。

我们先来看怎样临写笔画:




〈颜真卿楷书〉

我们以笔画特点十分突出的颜体楷书为例,在临写笔画阶段,首先要观察笔画的长短、粗细以及起行收的方法和形态。

我们看颜真卿楷书的笔画特点是逆锋入纸比较多,收笔处多出一个方头,横向笔画减轻而纵向笔画较粗重,这是颜体楷书笔画很明显的特点。

我们看上面这个“手”字,在临写“手”字笔画的时候,首先我们看第一个撇和第二个横都是比较短的,第三个横画比较长,而且这几个笔画都是特别轻细的,而竖钩则显得粗重,与横画形成了鲜明的粗细对比。

因此,我们在临写的时候,就要照顾到这些特点,而不是凭借着自己的想象如想当然地临写。那样只会事倍功半,把握不住笔画的长短与粗细,又怎能达到形似进而要求神似呢?



〈清代书法家姚孟起临写《九成宫醴泉铭》〉

我们看清代书法家姚孟起临写的欧阳询的《九成宫醴泉铭》,在笔画方面堪称已经达到了神似的境界,而姚孟起也必然经历了对笔画的起行收的分析过程,也是从形似达到神似的。因此,姚孟起临写的《九成宫醴泉铭》被誉为是临写得最好的版本。

所以,只有认真分析笔画的起行收运笔过程,我们才能把笔画临写地准确,在形似的基础上,增加熟练度,增强对于笔画用笔的理解,就可以达到神似的境界了。

以上我们所说的是要想达到“去帖而犹在”,在笔画上就要率先达到形似和神似的境界。

接下来我们来说说结构方面怎样临写的问题:

赵孟頫说:

“书法以用笔为上,而结字亦须用工。”

他同时强调了笔画和结构的重要性,古人在临帖时要求达到“重影”和“合掌”的境地,也就是要求书写过的字能和字帖上的字影子重合,还要要求临写的字和字帖上的字能像人的左右手掌那样重合起来,这自然是高难度的要求,但是要求越高效果也就越明显。

〈柳公权楷书〉

在结构方面,我们以柳公权的楷书为例,柳公权的楷书不仅在笔画上显得骨力刚健,而且在结体方面也堪称典范。

在临写柳公权楷书的结构时,要特别注重他的楷书结构是中部紧凑、外部舒展,从内到外具有一股无形的张力,而且在笔画的接笔交接处笔画从很细延生开去,逐渐变粗,显得潇洒自如、大开大合!

在临写柳公权楷书结构时把握了以上所说的结构特点基本上就能做到形似了,而要想达到神似的境界,还必须深入临写柳公权的字帖和理解柳公权楷书的结体原则。

在以上所说的临写笔画和结构的同时,还要做到背临,就是根据自己临帖的感悟再来不看帖地临习,如果临得不好,再反复临写,如此重复,便能牢牢掌握住字的形态和神态,这个临写的转化过程,就是从形似到神似的一个过程,只有这样做,我能才能把字帖上的笔画规则和结构法则学到手,这就是“去帖而犹在”这一境界的具体表现。

古人在书法临帖上常说:

“不求与古人合不能不合,不求与古人似不能不似。”

其实学习书法,特别是临帖,就是在“合与不合,似与不似”之间形成了自己的面貌。

如果说要达到“去帖而犹在”境界需要在笔画和结构上做到形似与神似这两点,那么要达到“出帖即成派”的境界则需要做到“不似”,需精通一家、博采众长,最后形成自己独特的风格。所以,这就是我们要谈到的第二个问题。

第二,“出帖即成派”:要精通一家,博采众长,达到不似,进而形成自己独特风格

“出帖即成派”其实就是我们平常所说的“出帖”,与之对应的是“入帖”,出帖先要入帖,出帖其实就达到了与字帖不似的境界了,然而这出帖需要我们前面所说的要在笔画和结构上做到形似与神似,这是不似的基础。

纵观历代书家,可以说每个人的书法都是自己独特的名片,都达到了“出帖即成派”的境界,然而在这之前需要精通一家,博采众长,才可以达到不似境界,形成自己独特的风格面目。

我们看颜真卿的书法,绝对是到了“出帖即成派”的境界的,他早年学习的是张芝、徐浩的书法,后又学“二王”书法,他精的是“二王”一家,博采的是张芝、徐浩以及初唐的书法家。

〈颜真卿书法博采众长,吸取养分,最终成为开一代书风的颜体书法〉

在临习他们的书法的同时,先从形似达到神似,进而跳出他们的藩篱,达到了不似的境界,也就随即形成了自己的书法风格和书风面貌。

说到达到“出帖即成派”的境界,我举一个切实的例子,那就是当代著名书法家卢中南老师的书法。

了解的人都知道,卢中南老师一辈子专注于欧阳询的楷书,但是近年来,可以很明显地看出卢中南老师的书法里,欧体的成分少了,魏晋楷书的笔意多了,你说他是欧体还是魏晋楷书风格呢?恐怕都不是,这就是因为卢中南老师在专注于欧阳询的同时,博采众长,用其他书体中最有营养的部分来丰富自己的书法,可以说卢中南老师的书法真正是“出帖即成派”,专注于欧阳询楷书,但是与欧阳询的楷书有着似与不似的微妙关系。

〈卢中南老师书法精于欧体,而博采众长,在似与不似之间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

与此类似的还有启功先生的书法,启功先生的书法在当代独树一帜,风格可谓独特,其实启功先生的书法是以柳公权和赵孟頫书法为主,兼学二王、欧阳询乃至于宋徽宗的“瘦金体”,因此他的书法与谁都不似,但却自成风格,雅俗共赏,一个成熟书法家的学书成就就是这样的一个过程。

〈启功先生书法自成一派,雅俗共赏〉

所以,在“出帖即成派”的这个要求下,就要能专注一家,然后博采众长,最终形成自己的风格,这是书法所追求的最终目的。

综上所述,要想达到“去帖而犹在,出帖即成派”的境界,在临写方面的要求是,首先要将笔画和结构做到形似进而神似,其次是要专注于一家,然后博采众长,这样才能跳出字帖,达到不似的境地,进而形成自己的书风,至此,也就达到了“去帖而犹在,出帖即成派”的境界了。

总的来说,要达到这个境界还是离不开临写,只不过在不同阶段临写的要求和目标有所不同罢了。以上就是我的回答,感谢关注,欢迎留言评论!

文章来源:网络整理
  • 发表于 2022-02-18 20:58
  • 阅读 ( )
  • 分类: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