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理解书法中草书中的一点二连三交代,四墨五紧六飞白”这句话,这句话可以说是全面细致地概括了草书的特点以及用笔方式,运用依次排序的十四个字简单明了地给我们呈现了草书艺术精髓。
而要理解这句话就需要代入到具体的草书作品中去,接下来我们也依次来理解。
第一,对于“点”的理解草书虽说是浑然一体,具有笔墨酣畅的特点,但是终须有起笔,然后才能挥洒自如,对于这个一点的理解其实就是草书书写的起始,即可以理解为草书艺术飘扬纵展的准备之势,也可以理解为草书实际笔画中的一点。
我们看古代书法家的草书作品,基本上都具有以上所说的两个特征,这个“一点”即是蓄势也是实际的笔画。
〈孙过庭《书谱》〉
我们看唐代大书法家孙过庭的《书谱》,它既是一本经典的书法理论著述,又是一卷流传千古的上乘草书佳作。
我们看孙过庭的《书谱》并不像唐代的“颠张醉素”和明代徐谓那样狂放,笔势上也并不是连绵不尽,而是有断有连,节奏分明。有些地方不乏章草笔意。
从孙过庭《书谱》中我们可以找到对于“一点”的理解,我们看孙过庭在行笔中,首笔有点画的字,点都是与其他笔画分开的,并不连接,例如最为普遍的就是“之”字的一点,仿佛总是先下笔一点然后再书写以下内容,因此它既是为了后面的笔画蓄势而为,在形态上又确实是一个具体的点,所以对于草书中的“一点”我们可以从这两个方面理解。
第二,对于“连”的理解这个“连”在草书里显然就是连接甚至是连绵的意思,既是指笔画形态上的连接又是指笔意笔势上的连贯。
〈唐代怀素的狂草书法《自叙帖》〉
笔画连接,笔势连贯在草书中应该说是最大的特点,可以说“无连贯不草书”,特别是狂草书法,在笔势连绵不绝的状态下把草书的写意性发挥到了极致。
例如我们唐代僧人怀素的狂草书法作品《自叙帖》,可以说充分而全面地体现了草书中“连”的特点,笔画与笔画之间,字与字之间都是连贯的,有的两字一件,有的则是几个字一起连接,把草书的笔墨线条的飘动感发挥到了酣畅淋漓的境地,观怀素狂草书法,常常有笔尽意未尽之感,这也是怀素狂草成功的原因所在。
何传馨撰写的《唐怀素自叙帖》一文,对《自叙帖》评价:
用细笔劲毫写大字,笔画圆转遒逸,如曲折盘绕的钢索,收笔出锋,锐利如钩斫,所谓‘铁画银钩’也。全卷强调连绵草势,运笔上下翻转,忽左忽右,起伏摆荡,其中有疾有速,有轻有重,像是节奏分明的音乐旋律,极富动感。
这说明了怀素草书《自叙帖》因为连接得当而出现的独特韵味和韵律。
所以,对于草书中“连”的理解也可以分为两面,一是笔画形态上的连接,二是笔意笔势上的连绵不绝,意犹未尽!
第三,对于“交代”的理解这个“交代”是承接“一点”和“二连”所说的,紧随其后,这个交代的意思就是要把草书的笔法法则交代清楚,而不能含含糊糊,模棱两可。
有人认为草书就是写字潦草,这就大错特错了,如果这样的话,那人人都能做到,草书又怎能成为一门高深的艺术呢?草书和其他书体一样,都有自己独特的法则。
草而不乱,草而清晰应该是草书最高的要求,而且没有约束的自由是危险的,草书就是如此,越是无拘无束就越要小心翼翼,遵守法度,不能含糊不清,而是要把法则交代清楚,做到心中有法,下笔有法。
〈怀素狂草作品《自叙帖》〉
我们看怀素的作品《自叙帖》就是一个把法则交代清楚的典范,虽然笔势连绵,但是笔笔毫不含糊滞涩,而是通达流畅,达到了草书艺术尽善尽美的境界。
所以在草书艺术中紧随“一点”“二连”之后的就是“三交代”,交代是为了把法则传承下去,法则交代清楚了对草书而言是至关重要的,也是草书艺术的精华所在。
第四,对于“墨”的理解篆书隶书楷书基本上只有一种墨色,那就是墨色均匀殷实,而草书则不然,草书基本上把墨色的浓淡干湿都加以运用了。
一幅草书作品往往会随着情感的跌宕起伏而发声墨色的变化,往往是起先墨色沉着,而随之感情的起伏墨色逐渐发生了变化。
在墨色和墨法的变化中,颜真卿的行草书《祭侄文稿》便是最好的佐证。
〈颜真卿行草书《祭侄文稿》〉
颜真卿的《祭侄文稿》虽说被誉为“天下第二行书”,但是其笔势却完全是草法,这也是历代评论家的公认,因为这篇书法作品是在颜真卿极其悲愤的情况下写就的,随着悲愤加重,行笔至中后阶段已经是奋笔疾书,不知所云了。
我们来看墨色的变化,开头的“维乾元元年”几个字还是经过细心安排的,而后面渐渐情感起伏,笔虽意动,圈点涂抹,枯笔,渴笔随处可见,因而我们看《祭侄文稿》的全文,墨色变化而带来的浓淡干湿尽收眼底,形成了跌宕起伏的悲怆美感,可以说,墨色的变化而形成的鲜明对比效果是《祭侄文稿》的最大亮点。
写草书不能没有墨色的变化,所以这“四墨”的意思就是指墨色的变化,不光是《祭侄文稿》,上面提到的《书谱》和《自叙帖》都有着丰富的墨色变化。墨色变化是草书表情达意的精髓所在。
第五,对于“紧”的理解“五紧”的意思是继草书的墨色变化之后紧随其后的第五个要点,那就是草书的结体需要紧凑而不是散漫,草书一定不是草草潦潦,散漫无羁的,而是整体看来紧凑有致,外部疏朗的一种表现形式。
〈张旭《肚痛帖》〉
我们以张旭的狂草书法《肚痛帖》为例,看看怎样来理解草书的“紧”。
草书从形式和意境上来说是一种无拘无束,随意挥洒的书体,但也有一个“随心所欲而不逾矩”的总原则,如果谁都能随心所欲地写草书,那么草书大家岂不是比比皆是?然而事实表明却并非如此。
张旭的这篇狂草《肚痛帖》整体潇洒奔放,然而细看每一个字,其实每个字都是按照紧凑有致的规则来处理的,这和楷书中的“中宫收紧”有异曲同工之妙。
〈王羲之草书《十七帖》〉
我们看王羲之草书《十七帖》就知道,紧凑其实是草书普遍的结体规律,不然草书则显得漫涣无法,失去了草书的艺术特质。
所以,在学习草书时,也要特别注重草书结体紧凑的特点,因为我们往往只知道草书飘逸游动,而不知其细腻紧凑。
第六,对于“飞白”的理解这的确是草书艺术的最后一个特质,因为飞白本就是草书因快速书写而带来的虚笔,在黑与白的交叉之中就出现了飞白的特殊效果,然而这种效果是自然而然的,不能刻意为之。
飞白的出现体现了草书飞动的特点,和笔画苍劲的效果。
〈张旭狂草《肚痛帖》〉
例如张旭的狂草书法《肚痛帖》,最后三字“非临床”陡然增大,特别是最后一笔喷射而出,形成了自然的飞白效果,更显其笔画苍劲老辣,增添了张旭草书的艺术特色和艺术高度。
〈徐谓草书〉
我们再看徐谓的草书书法,更是飞白频现,把枯笔发挥了重要作用,使得整个作品飞白缠绕,更加显得苍劲有力,古拙老辣。所以说,草书艺术中不可或缺的一个艺术成分就是飞白,如果没有了流于自然的飞白,那么草书的精彩将会大打折扣。
以上我分别对草书的“一点二连三交代,四墨五紧六飞白”作了详细的举例说明和深入理解,这个依次排序所指出的问题,其实就是草书特点由小到大的排列。草书也因有了这六大特点而成为一门独立而高深的书法艺术,值得注意的是,要想真正理解这几点的具体内涵还是要在草书的书写实践中去获得和感悟。
以上就是我的观点,感谢您的关注和鼓励,欢迎大家评论和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