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羲之行书是如何体现书法的节奏感的?

“王羲之的行书是如何体现书法的节奏感的。请以实际说明?”王羲之是一代书圣,诸体皆精,尤其是他的行书更是而蕴含了“魏晋风度”又兼具中和之美,被后世誉为“天下第一行书”,由此看来,王羲之的行书是最深入人心的,其中最大的原因也是因其行书中具有鲜明而强烈的节奏感。

我们先来说说什么是书法的节奏感,在此基础上,然后再来举例探讨王羲之行书具体是如何体现节奏感的。

[王羲之行书字里行间的节奏感十足,成为后世行书宝典]

书法的节奏感

现代著名书法家沈尹默先生曾经说过:

“书法无色而有图画的灿烂,无声而有音乐的旋律,引人欣赏,心畅神怡。”

著名硬笔书法家庞中华也经常说:

“书法是凝固了的音乐,音乐是流动的线条。”

通过以上这两个例子,说明书法在某些方面和音乐、绘画、舞蹈等艺术具有相通性,这大概就是钱钟书先生所说的“通感”。

但是以上所说的书法的节奏感是比较抽象的,然而书法的节奏感的具体体现则是笔画粗细虚实的对比变化,结构的平侧偃仰,章法的抑扬顿挫。

书法的节奏感具体说来并不是十分抽象而不可捉摸的,书法的节奏感还是体现在一笔一画,体现在结构的安排,章法的布局上,而且节奏感必然有快慢,如果单纯只有一种便不能称为节奏了,书法中跌宕起伏的笔画结构等特征就是书法节奏感的表现载体。

因此,我们想要写出书法的节奏感还是需要在书法本身即笔画结构章法方面入手,对于书法而言,在行草书中节奏体现得更加明显,苏东坡就说过:

“真如立,行如行,草如走。”

这说明在笔画线条比较跳跃的行草书方面,节奏感是最容易体现出来的。王羲之的行书也恰恰如此。

以上我们了解了书法的节奏感,接下来我们就来举例探讨一下王羲之行书是如何体现书法的节奏感的。

我认为,以王羲之行书代表作《兰亭序》为例,王羲之行书的节奏感体现在字体大小相间、字字牵丝连带、字形遇同则变这三个方面。接下来我们就一一来举例分析。

第一,王羲之行书的字体大小相间体现了书法的节奏感

以王羲之流传上古的行书代表作《兰亭序》为例,有人评价说“翩若惊鸿,矫若游龙”。

孙过庭则在《书谱》中评价到:

“不激不厉,风规自远。”

这说明王羲之的行书静中有动,节奏感是十足的。

而王羲之行书的字体大小相间就充分体现了书法的节奏感。



[王羲之行书代表作品《兰亭序》字体大小相间是书法节奏感的重要体现点之一]

我们通过举例来看王羲之行书《兰亭序》的整体与局部,虽整体平和之气跃然纸上,然而细观其局部,字体大小相间仍然是其书法节奏感体现的重要表现点之一。

《兰亭序》字体大小安排,王羲之遵循了一般规则,例如开头四个字“永和九年”笔画较少,王羲之就把笔画写得粗重,字形虽小然而却不显其小,紧接着的几个字,笔画复杂,王羲之就把笔画写得很细,结构安排紧凑,这样字形虽大,而和“永和九年”几个字搭配并不显得很大。

类似的例子在后面的字中比比皆是,王羲之的这种处理方式就使得字字大小相间,参差错落,一大一小,就像跳动的音符,高音低音交替上演,书法的节奏感自然就在作品的字里行间流溢出来了。

第二,王羲之行书字字牵丝连带的特点体现了书法的节奏感

行书,可以理解为楷书的快写,怎样快起来的呢?自然是在保留或者改变一部分字的字形基础上作用牵丝连带的特点使行书显得浑然一体,书写快速。

而王羲之精彩绝伦的行书自然少不了这个特点,并且他行书牵丝连带的特点体现了他书法的节奏感。

[王羲之行书牵丝连带的特点体现了其书法的节奏感]

我们仍然以王羲之行书《兰亭序》举例来说明,历代书家的行书作品,也不乏牵丝连带的特点,但是像王羲之这样字字牵丝却连带不乱,优美流丽的却是少数。

我们看王羲之行书《兰亭序》的局部,由主笔画顺势连带出来的牵丝轻盈流动,美不胜收,给整篇作品增添了不少生动活泼的因素。

其中除了牵丝部分,其他的都是主笔,主笔粗壮,而牵丝轻盈,这是实笔与虚笔的对比,一实一虚,主笔沉着而不飘浮,虚笔轻灵而显跳跃,自然将节奏感表露无遗了。

清代朱和羹在《临池心解》中说到:

“作行草最贵虚实并见。笔不虚,则欠圆脱;笔不实,则欠沉着。专用虚笔,似近油滑;仅用实笔,又形滞笨。”

由此来衡量,王羲之的行书不仅“虚实并见”而且还虚实得当,将书法的节奏感体现得恰到好处,圆脱不显浮华,沉着而不板滞,这种节奏感是王羲之行书最为动人的特点之一。

第三,王羲之行书“遇同则变”的处理方式体现了书法的节奏感

“遇同则变”是我总结的一个古代书法家写字的特点,也可以说是王羲之行书的特点,这个特点十分重要,它直接影响到整篇作品是否节奏分明、充满变化而不僵化。

王羲之行书《兰亭序》中有一个为世人所称道的“遇同则变”例子,那就是21个“之”字字字不同,各有各的形态和取势特点,甚至有人说因为王羲之特别喜爱鹅,所以有些“之”字的点画或者形态就直接借鉴的鹅的脖颈姿态,我想这也是有一定根据的。

[王羲之行书《兰亭序》中姿态各异的“之”字]

我们看王羲之《兰亭序》中的这些“之”字,还真是找不到雷同的处理方法,这说明王羲之把“遇同则变”的原则运用到了极致,使得每个“之”字形态各异却都神采奕奕。



[王羲之形态各异的“之”字]

再来看单个的“之”字,确实每个都不一样,我们看每个“之”字,有的严谨端正、有的潇洒流利、有的则略显狂放,在这些效果呈现出来的时候,字里行间早就充溢着有轻有重、有快有慢的节奏感了,我想这是王羲之对于“遇同则变”规律的精准运用,这是王羲之行书的高明之处,也是王羲之行书经久不衰的最大原因。

一点一画,一字一行,排次顶接而成。古贴字体大小颇有相颈庭者,如老翁携幼孙行,长短参差,而情意真挚,痛痒相关。

这段话是清代书法家包世臣在《艺舟双楫》中对书法章法的评述,很明显,以上我们分析的王羲之的行书书法就是具备了这些特点的,王羲之的行书整体充满了节奏感,分别体现在字体大小相间、字字牵丝连带、遇同则变三个细节方面,也正是有了这三个特点,王羲之行书真正做到了如“老翁携幼孙,长短参差”,节奏感始终贯穿着整个作品。

以上就是我的回答,王羲之行书超妙入神,以上举例说明的三个特点中体现了王羲之行书的节奏感,但是王羲之行书的节奏感体现的方式还有很多,所以值得我们一直借鉴学习,感谢您的鼓励和关注,欢迎大家留言评论!

文章来源:网络整理
  • 发表于 2022-02-18 20:58
  • 阅读 ( )
  • 分类: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