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运河沟通了中国最具特色的两个经济区域--黄河区域与长江区域,历史时期承担着沟通南北的重要功能。南粮北运、北货物南输都离不开运河。随着运河的发展,运河沿岸地区形成了独特的运河文化,对沿岸地区的城镇经济发展、人们的生活习俗、饮食文化也产生的潜移默化的影响。这其中以江苏南北一带最为明显。
扬州地区更处于南北水运交通的枢纽地带,其饮食文化受运河影响较为明显。淮夷时期的夷族部落主要以打猎麋鹿为食,江淮间的青墩寺曾出土了一些带有刻画纹样的麋鹿角枝,仪征市陈集乡的神墩遗址出土了麋鹿角制成的“骨戈”,由此可以推断。南北大运河的邗沟段开通后,扬州地区的饮食日益丰盛起来。汉枚乘的《七发》对此有相当的描写:“犓牛之腴,菜以笋蒲。肥狗之和,冒以山肤。楚苗之食,安胡之饭,抟之不解,一啜而散。于是伊尹煎熬,易牙调和。熊蹯之臑,芍药之酱。薄耆之炙,鲜鲤之鲙。秋黄之苏,白露之茹。兰英之酒,酌以涤口。山梁之餐,豢豹之胎。小飰大歠,如汤沃雪。此亦天下之至美也,太子能强起尝之乎?”枚乘是淮安人,他所列的食物很可能是自己平时见过的。”
隋炀帝时期运河将长江、淮河、泗水、汴河全部沟通,由此直到元朝时期,扬州饮食与中原饮食都互相影响。《大业拾遗记》载江南鲈鱼脍:“须九月霜下之时,收鲈鱼三尺以下者作干脍。浸渍讫,布裹沥水令尽,散置盘内。霜后鲈鱼,肉白如雪,不腥。所谓金齑玉脍,东南佳味也。”明万历时期的《扬州府志》载:“扬州饮食华侈、制度精巧。百肆百品,夸视江表。”由此可看出扬州以其濒临运河特殊区位,不但经济借此发展,饮食文化也因此潜移默化的发展。
Col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