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节是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也是最重要的祭祀节日之一,大约始于周代,距今已有2500多年的历史。其来历与寒食节有关。相传是晋文公重耳为纪念介子推所设。
春秋时期,晋国的公子重耳为逃避迫害而流亡国外,流亡中进入了一个渺无人烟的地方,连日奔波,饥渴难耐,他倒在地上,再也无力站起来了。随臣们找不到吃的,万分焦急,随臣介子推默默无语,他走到僻静处,从大腿上割下一块肉,煮了一碗肉汤,公子重耳喝了,恢复了精神,当知道是介子推腿上割下的肉,感激得落下泪。
介子推剧照
19年后,重耳作了晋国的国君,就是历史上的晋文公,他重赏了当初伴随他流亡的臣子,却忘了介子推。很多人鸣不平,而介子推鄙视争功讨赏的人。他就躲到绵山隐居去了。
晋文公羞愧莫及,亲自带人去请介子推,绵山树木茂密,山高路险,进山找人如大海捞针。有人提出从三面烧山,逼出介子推。 大火熊熊燃烧,却不见介子推出来,火熄后,人们发现,介子推背着老母亲死在一棵老柳树下。晋文公恸哭不已。装殓时,人们发现介子推脊梁堵着个树洞,洞里有个东西。原来是片衣襟,上面有一首血写的诗:
割肉奉君尽丹心,但愿主公常清明。
柳下作鬼终不见,强似伴君作谏臣。
倘若主公心有我,忆我之时常自省。
臣在九泉心无愧,勤政清明复清明。
介子推以死谏晋文公,要时常自省,勤政清明,励精图治,把国家治理好。从这首诗来看,这里的清明,是指政治有法度,有条理,是要晋文公做个明君,不能做昏君。
为纪念介子推,晋文公下令将这一天定为寒食节。第二年,晋文公率众臣来绵山祭奠,惊奇地发现老柳树死而复活了,便赐名为“清明柳”,并把寒食节的后一天定为清明节。
从这个故事来判断,最初的清明节,应该是个警醒日,意为国君为政清明,官员为官清明,做人也应清清白白。但这只是推测而已。清明节的由来与介子推有关,准确地说,秦朝以前即已存在,后演变为祭祀祖先和逝去的亲人的节日。
清明扫墓之俗唐时成为定制。《旧唐书・玄宗纪》:“五月癸卯寒食上墓,宜编入五礼,永为恒式。”清明节放假从宋代开始,宋代规定从“寒食”至“清明”扫墓三日。“太学”放假三日,“武学”放假一日,让师生扫墓郊游。是日“官员士庶,俱出郭省坟,以尽思时之敬。”
由于这时全国大部分地区已是春暖花开,绿草茵茵,故又叫踏青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