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到这个题,禁不住笑了。因为清明节时作了两个清明节历史方面的回答,涉及到了祭祀贡品,悟空小秘书以为我是个研究祭祀问题的专家,又邀请我回答这个问题。好心领了,谢谢邀请。
对于吃拿贡品,古已有之。很多人都读过《齐人有一妻一妾》这篇古文。这位齐人每次外出回来,都是酒足饭饱,说是和有钱有势的人一起吃饭。妻妾二人觉得奇怪,丈夫每次都是满嘴流油地回来,可从来没见过有头有脸的人来过家里。
妻子决定跟踪,查清底细。却发现整个城里的人没有一个人和他打招呼,他到东门城外坟墓,向人乞讨残羹剩饭,他就是这样天天酒醉饭饱的。妻妾知道真相,大骂痛苦一场……
从这个故事看出,古人是对偷吃别人的祭祀贡品是轻蔑不满的。古代祭祀文化中,祭品有敬畏、追思和传承的意味,所以人们看不起偷吃祭品的行为。
现今社会中,清明祭祀更多的是一种仪式,家人一起到墓地祭奠逝去的亲人,表达的是一种感恩、怀念和祈愿,想传递的是幸福、兴旺、团结和谐、祝愿家人美好的信息,所作出一种严肃的仪式感。而所带去的纸钱、鲜花、水果、酒肉、糕点等,都是一种拟真化的做法,表达的是在地下或天堂里亲人还是“真实”化的人,还能够享受这些贡品。
对佛山一公墓大妈拿袋子捡食墓碑前祭品这件事,分两层意思来说。
首先是对捡食贡品本身,不持反对态度,前面已经说了,祭祀和贡品都属仪式的内容,再美好的贡品逝去的亲人也无法享受到,而有需要的人把它取走,本身也无可厚非,不必大惊小怪,无需恨之入骨,拿走还起到了各取所需,物尽其用的作用。
我们每次清明去为父母扫墓,主要是带水果、糕点和酒之类,也知道这些贡品会被墓地的工作人员或周边村民取走。所以,贡品的摆放也都有所考虑,糕点类放在下面,水果类放在上面,给人以干净的视觉。每次的酒都是象征性的在墓地撒一点,留下半瓶拧紧盖子放好。因为墓地的工作人员都是附近的村民,他们也明白,没留下一个空酒瓶子,就是说有需要的可拿走。
谁都不是傻子,你没有轻视看不起他们,他们自然会对这个墓更上心些,平时打扫得更干净些,事实也是这样。
第二层意思,大妈当众捡食贡品就有点过了,对您拿走贡品没意见,但不要太光明正大了,要遮掩一下,这是对扫墓人的尊重。假如人家去祭奠的是亲妈,给亲妈拿的贡品,您老人家毫不掩饰地吃起来,这就太过了,毕竟人家没拿你当亲妈!
说得不一定对,欢迎大家各抒己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