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熙字典》经历了怎样的编纂过程?

《康熙字典》(下简称《字典》),是中国第一部官修字典,唯一一部以皇帝年号命名的字典,是历代字书的集大成之作。

它采用部首分类法,按笔画排列单字,以十二地支标识,分为十二集,每集分上、中、下三卷,并以韵母、声调和音节分类排列韵母表及其对应汉字。共收录汉字47,035个,曾是收入单字数最多的一部字典,是汉字查找和研究的主要参考书之一。

康熙剧照

《字典》的编纂过程,史书上没有详细记载,只能通过一些相关内容作判断。从动议到刊行的时间是明确的,康熙四十九年(1710)谕旨编纂,康熙五十五年(1716)成书,历时六年。

康熙四十九年三月,康熙皇帝给大学士陈廷敬等人下了一道谕旨:“朕留意典籍,编定群书,比年以来,如《朱子全书》《佩文韵府》《渊鉴类函》《广群芳谱》并其余各书,悉加修纂,次第告成。至于字学,并关切要,允宜酌订一书。”

就是说,编纂《字典》有一定基础了,因为已经多次组织大型类书的编纂,有了一定成果和成功经验,所以要再编一部字典。为什么?因为以前的字学书籍,如《字汇》、《正字通》、《类篇》、《声韵》、《洪武正韵》等,在康熙看来,都还有各种各样的毛病,“《字汇》失之简略,《正字通》涉于汜滥”,不是太简单,就是编的太滥,所以,需要编辑一部像样的字典。

陈廷敬像

上谕下达之后,就要组建编纂班子,但组成的具体时间不详。按常规推断,陈廷敬等人接旨后,会立即着手组建。因为清代宫廷修书有一套常规的做法,正副总裁官、纂修官、纂修兼校刊官等都是按相应的职务担任。

“凡各馆纂修书史,掌院学士充正副总裁官,侍读学士以下编检以上充纂修官,亦充提调官。……凡与纂诸臣至告竣日已出馆局者,仍许列衔。”

今天所见《字典》上列有总阅官2人,纂修官27人,纂修兼校刊官1人,总计30人。但实际上很多参与实际工作的人,是没有资格被列入编纂名单的,并不是参与编纂的人都有署名权的。所以,不能简单理解是这30人编成了这部《字典》。

《字典》的总阅官是张玉书和陈廷敬。张玉书是文华殿大学士兼户部尚书,时年68岁,陈廷敬是文渊阁大学士兼吏部尚书,时年72岁,两位都是饱学之士。张玉书卒于清康熙五十年夏(1711年),陈廷敬卒于康熙五十一年四月(1712年)。

这就说明两位总阅官在编纂开始的一两年后去世,就是没有完成总阅任务。他们之后一两年,又有几位耆年硕学去世,还有七八人被调离,外放到各地做学政。但没见到增补人员名单,可见这个班子极不稳定,尽管这样,康熙五十五年闰三月《字典》刊成梓行。

《字典》的编成,最主要的纂修官员制订出18条凡例,为编纂立了框架和规矩,这是辞书编纂最关键的步骤;另外在前人《字汇》、《正字通》等字韵书的基础上,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利用丰富的图书资源,使《字典》在体例、收字、音义、排纂、检索上都高于以前的字韵书,虽然这部《字典》有这样那样的不足或错误,但没有影响它风行数百年,今天仍有其价值。

如果您喜欢趣话历史那些事的文章,欢迎点赞评论和关注,亦可私信交流。

文章来源:网络整理
  • 发表于 2022-03-02 20:58
  • 阅读 ( )
  • 分类: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