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像语文和英语这种学科,有时答案不合理,为什么老师总是强行解释,就是不肯承认答案设置不合理?

回答:

题主这个问题让我想起高一时所学的李健伍的《雨中登泰山》,课后习题答案总是说,松树的成长反应了劳动人民坚毅,不怕困难的精神……,好多那些看上去,都具有时代气息选项设置。

所以,当看到这种牵强的解释时,我们就觉得很厌恶,想吐。当时,我们班其它各科成绩均为第一,可语文成绩次次倒数第一,就是也与这个原因有关。

也有很多被选入试卷中的文章的作者表示,自己写作时,确实没有想过试卷中的选项所涉及的内容。作者还说,如果让自己来做自己的文章的话,也有可能得不及格,甚至是零分。

这告诉我们两件事,第一,做文科题目需要套路,即使是文章作者本人,如果没有经过一定时间和技巧的训练,也会吃瘪。第二,拒绝接受选项的提示,会让我们的学生在分数上,吃亏。

一、看到我们能学到什么更重要

高三时,有个语文老师,给我们讲选择题答案。讲到最后,发现黑板上多出一个答案。于是我们大笑,知道老师讲错位了。

也就是说,基本上他讲得都错了,可是老师还能讲出理由来,不得不佩服他很厉害。于是把答案顺一遍后,他又重新来过。

我们能感觉出来,一个语文老师“翻手为云,覆手为雨”的“大将风范”。

和题主的想法不同,我们之所以大笑,是因为我们很佩服他的。不仅是因为他能把错误的选项,在极短时间就内解释清楚了,而且还因为他带给我们的启发,

1、虽然他有自己的弱点,有时候会瞎编。但是,我们班语文高考成绩当时在全县都很出名,130+的学生有很多。

主要原因是他能给我们及时反馈。每次考完试,第二天只要是他的语文晨读课,我们的成绩就会被写在黑板上。当天夜里他就会给改出来。优生分数写出来,进步学生名单也写出来。我们学到了什么是敬业,以及尊重我们的劳动。

他的不足,反而让他更具亲和力。

2、我们还从他身上学到,文科就是用来解释的。只要你合情合理就可以。但是你合情合理,自圆其说,并不意味着别人就赞同你的观点。比如,关于《红楼梦》解读,一直都分为两个派别——评点派、索引派。而且各说各有理,谁都不服谁!王国维、胡适和周汝昌,都参与进来。

题主说,为什么老师的不愿意承认选项是不合理呢?有可能是老师没解释到位,也有可能选择设置得真得不合理,更有可能是我们生活阅历不够,暂时还不能理解。

建议,最好能从别人的错误中学习到什么,而不是揪着别人的错误不放,或是可能是自己的错误不放,先搁在一边。以后再去理解。我们的苦恼和气愤的情绪会少一些。

二、语文、英语选项的特点

在《用理工科思维理解世界》作者万维钢指出,文人思维的三个特点分别为,注意直观感受,喜欢解读和细节。像刘心武解读的《红楼梦》,于丹解读的《论语》,不管学术界的评论如何,我觉得学到了很多东西。至少他们都有原创的成分在里面——加入了很多现代的元素。

再回到文科选项的设计上来。

有一个高三的男生问我,有些英语阅读理解的选项如何解释。

我问他,你的英语老师如何解释的。他说,很牵强,我们老师给的解释我能理解,可是我这样理解为什么不行啊?

我说,你可以问你的英语老师啊。他说,老师让我自己想。

看上去他很苦恼,我给他解释说,首先英语阅读理解的选项的设置是最佳选项,不是正确选项!

这两者有什么不同呢?

在低年级这二者没有什么不同。比如,在初中或是高一,正确选项就意味着要和文章的意思是一致的。

可是,这两者差别很大——最后入选的可能只是文章的一部分。到了高三或是更高年级,我们就只能用排除法,把错误的排除掉,才是正确的选项。

如果你感觉老师讲得很勉强,那是因为老师先看正确选项,然后用自己的解释来和你说明的,我知道任何东西只要一解释,很容易就解释清楚了。

不过,只要解释就加入了老师自己的生活经验。有的同学能理解有的则不能。就像上面那个学生。

如果送排除法,找到他的位置,看一看为什么错就可以了。当然还需要大量的训练才可以做到。

再比如,完形填空,一般来讲对一个名词的考查,它的上下文都有暗示的,仅看四个选项四,把它们带入后,我们发现通过意思都能够解释的清楚。那怎么办?就是注意上下文暗示,还有要根据情感因素来进行排除。

写在最后,首先文科就是这个样子,本身就是“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用排除法去理解文章,可能更具有积极意义。发现别人的优点,看看自己能学到什么,会让我们的思维更活跃。还有让别人认错,不容易,这是人性。

  • 发表于 2022-03-24 16:18
  • 阅读 ( )
  • 分类: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