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经常对着一件包含书法作品左内的艺术品说“有神”。
这种“神”其实是一件艺术作品对外扩散出的信息对人大脑形成的一种综合信息传递。
通过观察者的艺术认知经思维分析后做出的一个“评判结果”——觉得有超然“图形”之外的感觉了,便觉“有神”,否则,看了之后仍觉“素然无味”便是没有神。
自古至今,包含书法在内的所有艺术创作作品,都是以一种百家争鸣的态势呈现于社会的。千人千面的艺术品特点,使得一幅作品在面对不同的欣赏者之时,会得到不一样的艺术品鉴结果。即便是同一人的不同作品,对于受众来说,也会有“精品”与“普品”之区分。
这是一种宏观共性的现象。根据历来大家对于“精品”定位的“泛标准”综合统计,大重审美观中,可概括性将“书法艺术的神采”归结于以下几个方面,凡在这些方面有“出类拔萃”表现的,均可大概率会给人“作品有神”的直觉,符合的条目越多,则作品的神采越浓!
一、完美符合美术学科的审美布局随便举例如上图,著名的寒食帖,“无佛处”三字,便是这种关系,单看的话,“无”字是歪的,下用“佛”字进行“视觉矫”……
正如同一群人踢球,大家既不能站位过死,又不能全部任性自由,有空缺便需要“补位”,有时候为了获得机会,还需要人为制造缺憾再行补救,以此获得出人意料的机会。
纸墨效果是中国书画追求的特色亮点之一,精彩的墨色表现,会让作品的视觉审美增添更多的魅力,书法作品也一样,有大量的书法人士在其修炼的过程中同样对好纸好墨好墨色趋之若鹜。
相反,如果对此完全忽略,则可能出现“颜色发暗、作品晦涩”的直感。
好纸好墨的价格与普品价格差距巨大,首先是其效果出众的原因,这种基于实用目的的耗材,其高品质、高价格一直以来的存在,肯定是有其内在原因的。
而怎么去发挥这种耗材的墨色对作品神韵的衬托效果,同样能够体现作者的创作水品。
四、内容与字体的“情绪呼应”这种感觉,可能跟我有类似想法的不多,书评文章中也见得少,意思是在我看来,书法正文所表达的内容,自身除了“书法展现”之外,文字表达的含义也会体现出诸如“豪放、婉约、浪漫”等情绪。
书法作品也会对应一种书体,每种书体一定书写出之后,其风格特点也就确定了。比如颜体的厚重沉稳、黄庭坚的豪放洒脱、柳体的端庄规矩、二王的潇洒飘逸等等,从个性上来看,也会对应一种“风格情绪”。
当一幅具体作品出炉后,内容和书体便已经确定了,如果字体呈现的风格与内容呼应度更高,会给观赏者的审美愉悦、品味效果加分的,如这方面缺失甚至相悖,那种感觉有时候可能会很奇怪或者令人不适。
打个比方,你用狂草去书写: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会不会有诸多“便扭”之感,相反,如用隶书、正楷、小篆,则立即“呼应了内容的情绪”,给作品“神采加分”。
满江红隶书版与草书版对比↑
这种“形意合一”带来的神采表现,夸张一点的比喻类似于“西装配皮鞋比运动鞋更和谐”的成分,否则,即便你的运动鞋是天价珍藏版,也会给你的“怪异搭配”减分的。
对于每个人来说,书法这个事,说简单也简单,会写字的人拿起笔来就可以参与;说复杂的话,一辈子也不见得就能保证“作品有神”。
到底做到何种程度才算有神,上述几个方面可能未能尽述,但如果在基本的要素以及传统的审美基础,方面做到了,则会给“作品神采”的出现提供更多的机会,如再辅以个性特色的成功渗入,那便更会给“神来之作”提供更多的可能性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