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理解书法的线条?

确实,单纯看外观,书法基本都是由线条组合而成,间或夹带部分的“点与面”元素。大量的“点与线”及少量的“面”和谐统一,形成一幅成功的书法作品。

可见,线条在书法中的作用,是贯穿着所有作品始终的。

书法中的线条是单个字的骨骨骼

书法主要是线条的艺术,其次是“面”的艺术,线面的高水平搭配与组合,够成一个完整的字、完整的作品。

对于毛笔字来说,书法中的线条类似于每个字的骨骼,其柔美或雄健的特点,决定了字体与作品的风格。

(宋徽宗瘦金体↑)

书法中的线条是创作者、作品的灵魂

在不同的书法作品对比中,很大程度上“线条艺术”对比是区分作者创作水平的一个重要因素。

中国的汉字是个大智慧的存在,其形成史的每一个阶段,都是人类通过外界世界的感官认识转化为主动智慧创造的里程碑。

因此,发展到当今社会高度文明化之后,当今社会的每一幅成功的书法作品中,所体现出来了已经不仅限于“把字写出来”的范畴了。

既然上升到艺术、作品的层面,理所当然还有创作者的灵魂感悟因素。

社会阅历、古今历史、书法与汉字历程——当中任何能给人带来体会的内涵,都可以潜移默化融入作品中去。

唐 怀素《书论帖》↑

书法中的线条是基本功的试金石

书法中的线条,宛如一种音乐旋律,其丰富的变化蕴含类似音乐的线质、线形、线律、线韵,各种“有轨无矩”的艺术变化,组合成完整的最终作品。

这种变化,是一种“有规矩遵循却无标准可量”的高标准要求,对于创作者的水平考验很大。

我们常说一个书画创作者“科班出身”,就蕴含了此类对书法线条综合理解水平的深浅描述。这种理解,不仅是单纯的“把某书体复制出来”,还包含了更多的个人理解掌握深度的问题。

因此,书法中的线条如何参考、使用、变化无不对应着创作者的水平。

王羲之与鹅的故事,也就是能解释此种“变化与感悟”之联系的案例之一吧。


书法中的线条是美学中的动态矢量

书法中的线条,实际很多笔画自落笔之前,就已经具备了一定“势”,好比是美学中的矢量。

第一次产生这种感觉是在某次临帖的时候突然产生的联想。

临帖到一定程度之后,再去读帖也好,临帖之后,每一次起笔钱,手头会有对下一段时间完成此笔画的所有动作准备——这就是矢量线条的动态之“势”。

这种“势”存在于起笔钱、运笔中、收笔时。

不知道有没有人熟悉贝塞尔曲线,画这种曲线时,第一笔点落下之后,便需要在下一步决定想要的“曲率”大小,也就是说,一个线段刚开始起点确定的同时,后续线段需要什么样的“走势力度”便已经确定的,这种点存在于贝塞尔曲线中已经不是单纯的点,而是能够影响线条方向与曲率的参与要素之一。

书法中的线条与此不谋而合。

精到的作品,稍加揣摩,你也会发现每个笔画、所有线条位置上所具有的“势”。

正是因为各种艺术表现程度不同而又丰富的“美学矢量”,共同参与构建了笔画与整字之美,才使得作品的魅力倍添。

也许,这也是深读帖之后,从精髓上感受一种书体风格的另一种科学解释吧。

不管你认不认同,我是这样感觉的。

文章来源:网络整理
  • 发表于 2022-02-18 20:58
  • 阅读 ( )
  • 分类: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