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羹臛”是古代一种比较常见的菜肴,大致是将肉类和蔬菜放入汤水中煮熟而食用。虽然“羹臛”连在一起使用,但是“羹”和“臛”是有差别的。东汉王逸给《楚辞·招魂》做注时就说到:“有菜曰羹,无菜曰臛”,这才算给后人区分上述两者提供了明确的标准。我们可以这样来理解:“臛”是指只有荤而没有素的“全荤宴”,而一旦加了蔬菜在其中,就只能叫做“羹”。
“羹臛”这种烹饪方法在历史上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都很盛行,早在先秦时期就已经出现,基本做法都是在“五味调和”理念的指导下,将肉、菜等主要食料加水放入容器中烹煮,同时添加适当的调料,与如今的熬汤已经有些许相似。
当时羹臛是一种很流行的烹饪方法,就和如今的快炒烹饪方法一样流行。几乎一切可以食用的食物,都可以用来做成羹臛。所以在较早时期,羹臛的种类是相当多的。而且随着历史的发展,人们制作羹臛的技艺也在逐步提高。
和其他很多菜肴一样,羹臛的食用在上层社会和下层社会中也是有差别的。上流社会所食用的羹臛品质滋味更佳,他们会选择使用高档的原料以及精致的调味方法。而下层民众通常只能采摘豆藿、葵菜、榆叶等这些蔬菜来烹制简单粗陋的羹汤。所以从严格意义上来说,当时的普通老百姓受限于经济能力,是很难有机会品尝到臛的。因为平时能沾到荤腥已是幸事,而“臛”这样的“全荤宴”对他们来说是遥不可及的。
文/Col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