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棣为什么在北征蒙古的同时将北方防线内撤?

纠正一下,是在明成祖将北方防线内撤后,才有了明成祖多次征讨攻打蒙古。明太祖朱元璋驱逐蒙古人推翻元朝,恢复汉家山河以后,为了拱卫统治,明太祖特意分封了十位藩王镇守在边关要塞,成为“塞王”。

然而,诸侯藩王与皇帝同姓,而且又拥有足够的封地、权力与军队,对中央集权的皇帝始终都是巨大的威胁。历史上的西汉与晋朝都曾经爆发藩王大规模造反的事。但明太祖朱元璋认为,汉朝之所以发生“七国之乱”,是因为亲情淡薄,汉文帝的太子刘启先打死了吴王刘濞的儿子,不顾亲情所以才导致了藩王作乱。可明太祖太高看了亲情的力量,皇权诱惑下哪有亲情可言?果然,燕王朱棣在侄子执意削藩之下,发动靖难之变攻入南京,夺取了皇位。

朱棣作为燕王,手握重兵,但是相对于朝廷还是有所不足,所以朱棣将北方用来镇守防御漠北的兵力纳入麾下,其中就包括长城以北的大宁重镇。北方精锐的大规模后撤,虽然帮助朱棣夺取了皇位,但是也产生了巨大的隐患——整个北方暴露在漠北的攻击范围之内。

自古以来的战略重地幽燕地区,几乎没有任何的防守,所以当时朱棣面前,只有两个选择:要么派重臣镇守北平,要么迁都,亲自镇守。

但是,朱棣本身就是犯上作乱的人,他并不能保证镇守北平的人成为第二个“燕王”,所以他选择了迁都北平,改称北京。再加上北方边界的大规模后退,原本在客厅的北平,被暴露在了门口,形成了所谓的“天子守国门”。

东胜卫、大宁卫两座北方边防重镇的先后内撤,让开平卫也孤掌难鸣。而明成祖害怕其他的藩王学自己,干脆完全破坏掉了明太祖制定的边防体系。

明成祖也知道,失去了屏障的北京很不安全。为了铲除后患,明成祖先后多次亲自率军远征漠北,史称“五出三犁”,目的就是想铲除漠北的边患。但是远征的结果却并不理想,漠北势力并没有受到多少摧灭,反而明朝打得鞑靼从此衰落,被瓦剌统一。漠北形成了一个整体,对明朝的威胁更加巨大,也间接导致了二十多年以后的土木堡之变。

文章来源:网络整理
  • 发表于 2022-03-05 00:42
  • 阅读 ( )
  • 分类: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