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简单,胡太后为父母追福,兴建永宁寺。
北魏的永宁寺,可能很多人没有听说过,事实上,这座主寺塔高度超过130米的建筑在古代堪称登峰造极,以至于当年菩提达摩见到永宁寺宝塔时,“口唱南无,合掌连日”,只可惜永宁寺在建成十多年后就因雷击遇火而被焚毁。
而当年主持兴建永宁寺的,乃是北魏太后胡充华。
女尼出身的皇太后,在留子去母的北魏时期,不仅躲过大劫还临朝称制胡充华,出身世家,充华并非其本名,而是封号,后世以“胡充华”称之。胡充华长大之后曾经出家为尼,而其姑母也是当时著名的女尼。
由于北魏时期佛法昌盛,当时的胡充华之姑母入宫讲佛,得胡充华授意,到处宣扬自己的侄女如何美貌如何精研佛法。结果引起了宣武帝元恪的注意,胡充华被宣武帝元恪充入后宫,并且生下了儿子元诩,元恪膝下子嗣单薄,包括元诩在内仅有三子,另外两人一早夭折,所以最终能够继位的只剩下元诩。
从北魏立国之初,就开始施行“立子去母”的制度,所以宫禁后妃大多非常害怕怀有龙胎,因此北魏皇家经常是子嗣凋零。
自己的儿子是独一无二的继承人,那么这也就意味着胡充华要被赐死,这并非其所愿,所以胡充华暗中向于忠、刘腾等朝中举足轻重的大臣求助,向元恪进言废除“立子去母”之制。元恪本身就笃信佛法,也是个敦厚人,再加上看着胡充华楚楚可怜,心生恻隐,便答应下来。
延昌四年,元恪在洛阳示式乾殿驾崩,仅33岁,元诩登基,由于元诩仅有6岁无法执掌朝堂,所以由其母亲胡充华临朝称制。
成为皇太后的胡充华总揽朝政,群臣上疏称其为陛下,而其自称为朕,已然是事实上的皇帝。
崇释的胡太后,为家人追福而兴建永宁寺古人常称“牝鸡司晨”,也有一定道理,因为当时的女子大多没受到过系统的教育,若掌权责,能够将事情管理得很好的极其少见,比如胡太后。
原本,作为先帝贵妃的胡充华只是皇太妃,真正的皇太后乃是元恪的正宫高氏,然而高氏膝下子嗣早夭,无依无靠,最终被胡充华威逼出家,而胡充华取而代之成为皇太后。
而胡充华本就没有理政的才能,其掌握朝堂之后,引得天下大乱朝纲溃散。
但撇开胡太后摄政方面的功过,其崇佛的热情比起当年的宣武帝元恪,实在是有过之而无不及。她亲自下诏,在洛阳修建了三座大型寺院:秦太上公寺,秦太上君寺、永宁寺。
胡充华的父亲胡国珍本是司徒,成为太后的胡充华为给父亲追福,和妹妹在城南宣阳门外各建了一座寺庙,并称秦泰上公二寺,两寺大门紧邻洛水,寺中分别建有一座高50丈的佛塔,由于这两座寺院是太后祭祀父亲的地方,所以规格相当高。
而为其母亲追福,胡太后在城东的东阳门外建成了秦太上君寺。当年的胡太后正号“崇训”,母仪天下,所以追封其父为秦太上公,母为秦太上君,追福的寺庙干脆就用了父母的封号。
至于永宁寺,其实也是为其母亲追福所建,不过其并不在洛阳城外,而是在皇城之内,宫城之外,也是历代规模最雄伟、建造最奢华的寺院。
永宁寺之宏伟壮丽,令人瞠目根据《魏书·释老志》记载:孝文帝迁都洛阳前,在代京起永宁寺,“构七级浮屠,高三百余尺,基架博敞,为天下第一”,胡太后在洛阳修建的永宁寺塔,仿代京旧制,但塔之浮屠为九级,“取法代京七级而又高广之”。
据说,永宁寺开工的时候,胡太后率领文武百官亲自到场表基,而当场挖出30尊金佛像,胡太后感觉非常吉祥,所以一再追加建造永宁寺的费用,使其规格直追皇宫。
最终建成的永宁寺,有僧房一千多间,北部佛殿规制如同皇宫正殿太极殿,殿中供奉金佛十多尊,正如常景所撰的永宁寺碑文:须称宝殿,兜率净宫,莫尚于斯。
而最让人震惊的还是永宁寺中的宝塔,为木结构,高度换算成如今的单位,至少在136米,若加上塔刹的话,有至少147米,这在古代乃是个难以想象的超级工程。
“去京师昌里,已遥见之。”
胡太后在宝塔建成之日曾登临塔顶眺望,“视宫内如掌中,临京若家庭”。
永宁寺塔呈四面形,每面三门六窗,每门各有五行金钉,宝塔光是金钉就有5400枚。除此之外,宝塔每一层还有承接露水的纯金盘盘子周围悬挂着金铎,其大小可以装在一石。所以夜里起风,金铎发出声响,“铿锵之声。间及十余里”。
北魏时期,佛法在中原非常昌盛,虽然“南朝四百八十寺”,可北朝也不遑多让,北魏拓跋氏从道武帝与晋朝通婚开始,就笃信佛法,无论皇族显贵还是寻常百姓,几乎都是如此,在北朝时期,石窟艺术与佛寺建筑艺术也急速发展,皇族成员兴建寺院以祈福之类比比皆是并不罕见。
胡太后已是万圣之尊,小皇帝年幼,当时北魏的朝堂完全掌握在其一人手中,其下令建造永宁寺也只是为给其父母追福而已,遵循惯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