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一个惨字了得,要是按照人口损失比例来算,与当年的我们相比,也不遑多让。
1941年的夏至,德国酝酿许久的“巴巴罗萨计划”正式付诸实施,超过550万的军队向苏联发起了猛烈的突然进攻,苏联被打得措手不及,损失惨重。
在此前,苏联各个方面的实力都是不可小觑的。上世纪30年代之后,快速工业化的苏联其工业总产量规模跃居全球第二,仅次于美国,稍高于德国,同时在武器装备方面,苏联的条件也要比德军更加优越,当时的苏军装备着世界上最好的火炮与作战坦克。
不过,这并不代表德军就没有优势。
由于苏联在大整肃之中,大量具备丰富经验的军官被处决或者流放,取而代之的则是毫无作战经验的新人。当时的苏联内部,五大元帅之中已失去其三,三分之二的军团和师团指挥官也有相同下场,这导致后来的苏军之中,四分之三都是任职不到1年的年轻军官。
相比之下,德国的空军与陆军除了武器装备方面稍稍次一些之外,其他方面的优势是极其巨大的,比如拥有大量高强度精良训练的军队,拥有丰富作战经验的指挥者,而在1941年,德军通过秘密调度,使得苏德边界之处的德军数量也悄然超过了苏军。
由于斯大林刚愎自用的个性,使得其愈发相信苏联是不可战胜的,同时他对于之前签署的《苏德互不侵犯条约》盲目自信,也让其不断轻视对手。1941年巴巴罗萨计划实施之前,苏联的情报机构不断警醒斯大林,却都被其无视。而这些,都导致了后来苏联受到德军攻击之初几个月之内,都被打得毫无还手之力。
受到德军攻击初期,苏联的损失到底有多严重:开战之后,苏军第一天就损失飞机超过1200架,3个月之后基辅被德军攻占,5个月的时候,超过150万平方公里的苏联领地被德军占据,德军深入苏联腹心超过1200公里,苏联超过40%人口都处于被占领区,同时,被德军占据的地方,占据着苏联41%的铁路里程、工农业总产值的三分之二,其中包括6成以上的钢铁产量。
短短五个月之内,德军的坦克已经开到了莫斯科城外仅仅10公里的地方,苏联19个集团军与250个师被彻底消灭。
根据后世的相关文献资料记载,大多宣称苏军当时阵亡80万人,数据源于一份当年的苏军相关统计报告:1941年6月到9月期间,苏军直接阵亡236372人,战伤亡40680人,战病亡153526人,共有1699099人失踪。之后的10月到12月,苏军直接阵亡229009人,战伤亡60791人,战病亡81813人,失踪636383人。
对照其他的相关数据记载,虽然有所出入,但大致上,苏军死亡超过80万。
不过这样的数字很显然可能比实际要低很多,毕竟在当时的战场上,到底有多少失踪人员有多少战死人员,苏联方面都是比较难以统计的。
卫国战争时期,按俄罗斯的说法是苏军损失2660万人,而1941年是最严重的时期,仅仅是80万的阵亡人数很显然不合理。
在战后,斯大林要求立刻调查卫国战争时期的死亡数,而当时其得到的不完全统计的数字其实是1500万,不过在第二年的演说当中,斯大林却宣布说是700万人,而原因,可能是因为当时美苏正式开始争雄,其不想暴露苏方国力虚弱,同时其本人也不愿让外界觉得自己指挥的战争竟然付出了如此巨大的代价。
赫鲁晓夫入主克里姆林宫后,给出的数字是2000万,直到苏联烟消云散前夕,戈尔巴乔夫才在1990年正式公布了1941年到1945年对德作战的详细损失。
苏军死亡与失踪1194.413万人,应征人员在奔赴前线途中死亡50万人,失踪人员作为战俘返回183.6万人,战后被找到的失踪者93.9万人。
总计,苏军死亡916.48万人,其中队列866.48万人,实际被俘362万人,被俘后死亡178.4万人,此外,还有超过1740万平民因此丧命。
而当年苏军损失最惨重的就是1941年下半年,也就是刚开始受到德军进攻的时候,整个卫国战争期间苏军有362万人被俘,其中280万人是在1941年下半年被俘。
换而言之,1941年德国对于苏联的打击,可谓是将其推向了消亡的边缘。
但是苏联不仅没有被彻底打趴下,反而之后迅速恢复,并且开始全面反攻,除了美国等不断输血救助之外,当时的苏联自己也并没有闲着光是在挨揍。
1941年7月开始,直到11月,苏联将1523家工厂与超过1000万相关人员内迁到了中亚与西伯利亚地区,将大批的生产民用物资的企业转化为军工企业,用于生产供应前线的物资。
尽管苏联在1941年下半年被打得差点就剩下最后一口气,可好在其拥有惊人的空间与人口,还有数之不尽的丰富资源。由于苏联特别的制度,使得其能够迅速组织扩编军队,以至于苏联的军队越打越多,而德国也没在战争初期派飞机轰炸阻拦苏联企业向后方撤移,给了苏联翻身反攻的机会。
超过4年的卫国战争,苏联虽然赢得了胜利,但是也是一场惨胜,超过1710座城镇被破坏,还有7万个村庄、31853家工矿企业、9.8万个集体农庄、1876个国营农场、6.5万公里铁路以及2890个拖拉机站等都被毁掉,苏联方面的损失也的确令人瞠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