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你以为古代女子巨大夸张的发髻,都是自己的头发,那就太天真了,不能说没有,但大多数古人头上的假髻、加髢,其实都是假发。
在世界各个主要的文明地域中,都发现过古代的假发,而在数千年前的中原地区,假发也已经出现,历史非常悠久。
《诗经·国风》之《君子偕老》:鬒发如云,不屑髢也。
这里所说的主角乃是卫宣公的王后宣姜,她是春秋时代著名的美女,而宣姜最美的地方,就是她的头发,传闻宣姜满头漆黑如泄,浓黑稠密又亮丽,非常美观,根本用不着用“髢”来装饰,所谓的“髢”,其实就是当时的假发。
目前出土的先秦时代的墓葬之中,发现了众多的假发实物,不过大多数都出自贵族墓地,并没有发现过平民的墓葬中有假发。
古人佩戴假发,既为美也为彰显身份脱发这种事情,无论对贫富贵贱都是公平的,即便是贵族,即便身家万贯,也可能面临脱发的困扰,而脱发这种事情,对古人来说也很头疼,毕竟看上去很不美观,这就促成了假发的诞生与使用。
《周礼》:副者,后夫人之首饰,编发为之。
周天子建立周王朝开始之后,就对于衣冠发型等作出了明确的规制,而当时的假发,作为一种首饰,是贵族的专属,只有王后妃嫔与其他贵族的夫人们才能使用,也是身份和地位的象征,如此,平常人是不可以使用假发的。
先秦时的假发,被称作“髢”或者“髲”。
贵族们在参加重大祭祀与宴饮活动的时候,女眷们都要佩戴假发,以显示身份表示庄重,宫廷内还有专门打理王后假发的人,称作“追师”。
假发越多,能戴的珠宝也越多在古代,服饰是用于区别身份地位的一个重要象征物,通常来说,地位越高身份越贵重者,身上与头上佩戴的饰物也就越多,衣着也就越华美,尤其是女子。
而想要佩戴尽可能多的饰物,自然也就需要尽可能多的发量,毕竟头发少也挂不住,总不能用粘的办法佩戴珠宝首饰,这个时候,假发的作用就突显了出来。
虽然古代的假发象征着地位和身份,但古人也不会任何场合都佩戴着假发,毕竟佩戴假发其实是非常累人的事情。
古代的髢、髲、假髻等其实非常沉重,戴在头上再加上首饰珠宝,有个几斤重也是正常的,头上戴着这么一顶假发是什么感受也就可想而知了。韩国古代因为佩戴假髻过重,还发生过女子折颈而死的事情。所以,古人通常也只会在宴会祭祀之类的重大场合,需要隆重打扮的时候才会佩戴假发。
假发在古代其实非常珍贵千百年前,假发并非寻常物件。
所以在缺乏假发原料来源的古代,想要制作假发,原料往往来源于受刑已故之人,还有就是因贫困而卖头发的人,比如四大贤母之一的陶侃之母湛氏,就曾卖掉自己的头发,为儿子筹措钱财招待客人。
正因假发制作原料不易,所以古代假发非常贵重,虽然也有用黑色丝线制成的假发,但远远比不上用真头发制成的假发。
《新罗本纪》记载:开元十八年与开元三十三年,新罗国向唐朝进献的贡品中,就有180多两的真人头发,专门供应宫廷贵族使用。
假发风行,因为古人喜欢折腾头发先秦与晋朝以前,假发虽然已发展得比较成熟,在贵族之中的使用也已经非常普遍,但平时没事也不会有谁戴假发,毕竟挺难受。然而到了南北朝时期,假发突然迅速发展,尤其是到了隋唐时期,基本进入了井喷式发展状态。
当时除了贵族,很多官宦家庭的女眷,甚至宫廷内的高等女官们,也都开始佩戴假髻,而理由也非常简单,因为当时的人尤其是女人们,非常喜欢折腾自己的头发。
由于财富的急剧增加,人们的衣衫愈发华美,而为了搭配得宜,头饰自然也越来越多,可自然生长的头发就那么多,挂不住那么多首饰,于是假发开始普及。
南北朝到隋唐时代,假髻风行的几百年里,千奇百怪的发型也是层出不穷,其中有很多放在今人看来,着实是相当夸张。
古代假发,需要支撑物以盛唐时代的夸张发型为代表,古代其实有很多的发型,在今天看来不可思议的,还不是其美观与否,而是其夸张的造型到底是如何保持的。
在没有啫喱与发胶之类的千百年前,古人夸张的发型,是需要支撑物支撑的。
通常,古人佩戴的假髻内部,有各种用于支撑塑型的架子,往往使用金属丝制成,而最贵重的是一种“龙骨”,也就是鲸鱼软骨,中国古代并没有捕鲸传统,鲸鱼软骨自然极其难得,这种珍贵的材料,往往也只有皇后宠妃等可以使用,比如杨贵妃用的就是这种材料支撑的假髻。
简而言之,古人使用假发的历史,要比今人想象之中悠久太多,且古人佩戴假发的方式也是五花八门,远远比今天的假发更加精彩,古人对于美的追求,促进了假发的产生和发展,假发的出现,也进一步推动了古代美学艺术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