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安诸臣认为惠帝并无亲子活下来,所谓“惠帝血脉”都是吕氏子孙,为防将来被报复,本着宁枉勿纵的原则,“惠帝血脉”都被除尽,刘邦庶子刘恒因年长又贤德,被迎立为君。
惠帝性格荏弱,其在位期间,汉朝的大事小情均由其母吕后做主,而惠帝驾崩后,其尚在襁褓的儿子刘恭登基为帝,惠帝正宫张嫣为皇太后,惠帝生母吕后为太皇太后,开始了多年的吕后垂帘称制的岁月。
在此期间,吕后一再打破刘邦生前所定“非刘姓不得称王”的规矩,大肆分封吕氏子孙,而刘姓皇族与吕氏外戚之间的矛盾愈发尖锐起来。不过,因为吕后的威严,当时吕氏子孙与刘氏宗族们都不敢轻举妄动,倒也还算平静,但平静的背后却是风起云涌。
吕太后崩逝以后,周勃与陈平等人,与刘姓宗族尤其是刘邦长子齐王一脉联合,准备铲除吕氏一族,而吕氏自然也不肯为人鱼肉,公然反叛,最终引发了诸吕之乱。
毕竟实力相差悬殊,最终诸吕之乱被平定,刘氏获胜,吕氏一族被除掉,吕氏三族皆灭,不过吕氏的问题解决了,新的问题又摆在了众人的面前,那就是谁来做这个新的皇帝。
按照刘邦确立的父子相继与自古以来的嫡长子继承制原则,皇位该传给惠帝刘盈的其他子孙,可问题是,当时的惠帝膝下诸子,都有些“问题”。
最大的问题,惠帝到底有没有儿子存世按照史书记载,刘盈是有儿子的。
汉惠帝的正宫张嫣,乃是其姐姐鲁元公主所生,吕后为所谓的亲上加亲,于公元前192年册立时年11岁的张嫣为皇后,上演了一出外甥女嫁舅舅的闹剧,对于张嫣,作为舅舅兼夫君的刘盈非常疼爱,但并不忍心碰她,所以两人并没有夫妻之实,直到张嫣离世依旧还是室子之身完璧无瑕。
不过,正宫虽无所出,但惠帝膝下依旧有别的皇子。
《史记·吕太后本纪》记载:宣平侯女为孝惠皇后时,无子,详为有身,取美人子名之,杀其母,立所名子为太子,孝惠崩,太子立为帝。
这里所说的太子,指的就是刘盈的第一个儿子,也就是前少帝刘恭,由于张皇后久久没有子嗣,着急的吕后干脆让其假孕,夺了宫中一个美人所生的孩子作为其儿子,汉惠帝驾崩后这个孩子登基,也就是前少帝刘恭。
刘恭是刘盈的血脉,这是毋庸置疑的,当时刘恭尚在人间,吕后想要的就是让张皇后这个自己的亲外孙女生下“自家人”,实在没办法的情况下,才来了这么一出李代桃僵,而若是刘恭并非刘盈的子嗣,吕后也不可能让这么个孩子做皇帝的。
虽然刘盈驾崩后,吕后不断壮大吕氏一族,但情况不同,刘盈才是其亲儿子,是其终身的依靠,因为刘盈驾崩,吕后为了巩固自身的力量,又不能靠刘家的人,所以才极力扶持娘家,可刘盈尚且还在的情况下,她没有理由去混淆自己亲儿子的血脉。
刘盈登基开始,朝堂上的事物几乎全都由吕后代劳,吕后强势,刘盈怯懦,因为惧怕母亲又没有办法,所以终日在后宫之中与舍人、宫女厮混为乐,而在这一时期,宫中有女眷生下了惠帝刘盈的孩子,其实也实属平常。
当年吕后将采女所生的刘恭称作是张嫣的孩子之后,采女被杀,而刘恭长大成人得知了此事,公然顶撞吕后,被幽禁永巷之中饿死,刘恭死后,刘盈的另一个孩子刘弘成为皇帝,也就是后少帝,继续作为吕后手中的木偶。
除了两位少帝之外,刘盈还有四个儿子:即淮阳王刘彊、常山王刘不疑、轵侯刘朝与壶关侯刘武,这六人都是惠帝刘盈与宫中女眷所生。
按照礼法规矩,既然惠帝刘盈驾崩,自然该继位的是他的儿子,而诸吕之乱时,在位的小皇帝刘弘也是刘盈的孩子,只是,刘弘最终在诸吕之乱平息后,被长安群臣称并非是刘盈的亲生骨血而是吕氏子孙,所以被废黜处死。
刘盈诸子不被承认,来源于长安群臣的恐惧后少帝刘弘被废黜处死后,惠帝刘盈的其他子嗣也都遭到了类似的命运,而他们被如此对待只有一个理由,那就是他们被指是“吕氏子孙,并非刘盈血脉”。
公元前184年6月15日,仅有九岁的刘弘继立为帝,与此同时迎立吕禄的女儿为皇后,而四年之后,吕后离开人世,诸吕之乱当即发生,关于刘弘的身世,史书上并没有其他记载,可他毕竟已经被册立为了皇帝,但宫廷史官竟然完全没有记载,这就让人对其到底是不是刘盈的亲儿子产生了疑问。
比起刘弘,刘盈其他的四个儿子情况更加模糊,生辰与生母是谁都没有记载,不知何时出生,不知是谁所生,这实在有点说不过去。
而按照当时的情况来看,既然惠帝已经不在人世,那么吕后所能依靠的自然不可能是几个小孩子,只有自己的娘家吕氏一族,如果说吕后真的为了自身的利益偷龙转凤,将吕家的血脉变成了刘氏嫡脉,也并非没有理由,动机可以说还是很足的。
虽然刘弘的皇后也是吕家人,若刘弘也是吕氏血脉,两人就是血亲,但回头想想,吕后连外孙女嫁亲儿子都做得出,这也没什么稀奇的。
退一万步,不管几个“刘盈血脉”是真是假,祸患都不能留。
当年主持平定诸吕之乱的周勃、陈平等人,都在朝多年,心思缜密手段老练,不管刘弘等人是不是吕家的血脉,他们与吕家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就像从前被吕后从小养大的刘恭,长大之后得知真相,也完全没有顾念吕后的抚育之恩,直接说要杀了吕后,倘若所谓的惠帝子嗣真的是吕家的子孙,将来真的大权在握,头一个要对付的,就是平定诸吕之乱的“功臣”。
宁可错杀不能放过,有些要命的风险绝对不能冒。
《史记·吕太后本纪》:诸大臣相与阴谋曰:少帝及梁、淮阳、常山王,皆非真孝惠子也,吕后以计诈名他人子,杀其母,养后宫,令孝惠子之,立以为后,及诸王,以彊吕氏。
于是乎,惠帝刘盈的几个儿子,在大王刘恒被迎立为新皇帝之后,均被以“非惠帝子孙”的名义所诛灭。
嫡脉断绝,那就立长,好运降临刘恒头上嫡长子继承制的规矩是立子以贵不以长,立嫡以长不以贤。刘邦和吕后膝下仅有惠帝刘盈这么一个儿子,惠帝驾崩,诸子也都被扣上“非惠帝所出”之名,那么刘邦嫡脉算是断绝了,要选择新的继承人,还是要上溯到刘邦的其他子嗣之中。
那么毫无疑问,代王刘恒是最优先的人选。
刘邦诸子,长子刘肥乃是庶出,而且当时已经离世许久,次子就是惠帝刘盈,也已断绝,三子赵王如意,当年被吕后所杀,接下来的第四子,就是薄姬所生的代王刘恒。
刘恒的母亲薄姬原本是魏王豹的姬妾,后进入汉宫,受到刘邦一夕之幸生下了刘恒,从此就被冷落深宫无人提起,或许是薄姬的老实安分,还有就是吕后觉得她与自己同病相怜,最终不仅放过了薄姬,还让其与刘恒前往代国就藩,安享富贵。
从礼法上来说,刘恒是当时刘邦在世诸子中最年长的一个,既无嫡脉,他这个最年长的自然优先获得继承权。
不过还有个问题,那就是齐王刘肥这一脉,刘肥已逝多年,但齐国实力强悍,刘肥的子孙朱虚侯刘章等人在平定诸吕之乱时立下大功,齐王一脉乃刘邦的长子系,身份也很贵重,刘章等人虽然辈分不如刘恒,可功劳与实力都不小,也是皇位的有力竞争者。
《史记》:齐悼惠王高帝长子,今其适子为齐王,推本言之,高帝适长孙,可立也。大臣曰:吕氏以外家恶而几危宗庙,乱功臣今齐王母家驷,驷钧,恶人也,即立齐王,则复为吕氏。欲立淮南王,以为少,母家又恶。乃曰:代王方今高帝见子,最长,仁孝宽厚,太后家薄氏谨良,且立长故顺,以仁孝闻于天下,便。
也就是说,当时群臣也有想要推举齐王一脉成为皇帝的,但问题在于齐王的舅家驷氏一族非常跋扈嚣张,一旦齐王成为皇帝,那么驷氏就是第二个吕氏,而淮南王一脉也是差不多的情况,群臣们非常害怕这种事发生,所以打消了念头。
想来想去,刘恒最年长,而且最重要的是,刘恒与其母亲薄姬,都是仁厚宽容的人,素来都很有贤德之名,刘恒做了皇帝,对大家都有好处,不会有什么灾难发生,这是最稳妥最好的考量了,也因如此,非嫡非长的代王刘恒,在做了多年藩王之后,成为汉朝的新君,并且开启了汉朝著名的文景之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