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子李承乾造反,李世民为何想要自杀?

太子李承乾谋逆事败之后,李世民勃然大怒将其废黜为庶,不过之后李世民的情绪就实在绷不住了,当着几位重臣的面就要寻死,觉得被亲儿子造反太丢人了。

按照史料记载:

(太宗)因自投于床,无忌等争前扶抱,上又抽佩刀欲自刺,遂良夺刀以授晋王治。

就是说,当时唐太宗废了李承乾之后,屏退左右留下了长孙无忌与褚遂良等少数重臣,可说着说着就控制不了自己的情绪,直接去撞床,被长孙无忌拦住,又拔刀扎自己,被褚遂良拦住。

李世民心里激动可以理解,毕竟被自己的儿子造反,实在不是光彩的事情,那么李世民为何没有赐死李承乾,反而是要自杀呢?

第一,觉得同室操戈的悲剧重现,无法接受

唐高祖武德九年六月初四,李世民在玄武门设下伏兵,诛灭了自己的亲兄弟,当时的太子李建成与齐王李元吉,之后不久逼宫李渊,成功登上皇位。

虽然事情已经过去了十几年的岁月,但是曾经骨肉相残的情景,让李世民一直心有余悸,若非生在皇室,他们兄弟三人或许能够兄友弟恭其乐融融,只可惜,三人均生在了皇室。

时移世易,如今同样的悲剧再次上演,而这一回的主角变成了他自己的两个儿子,太子李承乾与魏王李泰,一切都那么相似,这才让李世民害怕。

得知太子李承乾谋反之后,李世民的心里是非常伤心的,这并不是装出来给人看的,毕竟那是自己的亲儿子,而且给予厚望,至于魏王李泰,也深受自己的宠爱。

可能这时候的李世民,才能够感受到当年李渊心里的矛盾,一边是礼法上的太子,一边是功勋卓著的爱子,手心手背都是肉,谁的儿子谁心疼。

当年李渊一早也知道李世民与李建成兄弟之间的矛盾,所以也一直想办法弥合,只可惜这样的矛盾注定无法调和,怎么着都无济于事,最终才有了后来的悲剧。

李世民很怕这样的事情发生在自己的身上,李承乾的反让他一时间无法接受,李泰的图谋也让他非常难受,如此种种让他一时失控想要自尽,也是正常的。

第二,李世民真的非常疼爱李承乾这个储君

李承乾出身高贵,也被李世民寄予厚望,当年李世民居丧的时候,李承乾就已经开始奉命代理朝政,李世民出巡的时候,李承乾也暂摄监国之务。

李承乾生病的时候,向来不信神佛的李世民竟然请来了道士给儿子祈福,李承乾病愈,李世民又大规模斋僧,重修佛寺还愿。

对于李承乾这个储君,李世民可以说是倾注了全部心血,无论是从皇帝的角度还是从父亲的角度来说,李世民觉得他对李承乾都已经做到没得说了。

可结果就这么真心全心,最后却换来了太子谋反的结局,换作是任何人都是无法容忍与接受的,李世民情绪失控也正常。

儿子,李世民回过头来想想,自己好像也有做的不够的地方,那就是对待魏王泰等方面,李承乾是太子,原本就能顺顺当当继位,他为何铤而走险呢?

其实答案很简单,就是李世民对于魏王泰的态度,让李承乾的心里感到了巨大的不安与危机,做爹的一碗水端不平,没有彻底坦诚相待,也难怪儿子反自己。

第三,李世民可能是故意在做戏

在李世民上演自尽这出戏之前,他故意屏退了满朝文武,当时在场的只有长孙无忌等少数重臣还有晋王李治。

“太子承乾既获罪,魏王泰日入侍奉,上面许立为太子,岑文本、刘洎亦劝之,长孙无忌固请立晋王治。”

既然李承乾谋逆被废,那么皇位就跟他没关系了,储君之位空缺之后自然需要有人来填补,而臣子们的意见不一样,岑文本等希望册立魏王泰,而长孙无忌希望册立晋王治。

魏王泰深受李世民的疼爱,但李世民知道这个儿子也不是什么善茬,之前李泰还说若他得到皇位必然杀了自己的儿子,然后传位李治,这种话想想都不可能。

而后,另一位重臣褚遂良表示,自己也支持立晋王为新的储君,他的理由很简单:前车之鉴,晋王做了太子,其他皇子才能安全。

李世民心里也明白,李泰若做了储君,李承乾必然保不住性命,而且这就等于变相承认了太子之位有空子钻,可以通过经营谋取,这种事情不能开头。

想来想去,李世民觉得褚遂良的说法很对,李治生性仁慈,也是长孙皇后所生,他如果做了储君,将来必然不会对自己的兄弟们下手。

打定主意后,李世民就上演了这场自尽的戏,他的目的就是试探群臣的态度,同时也是给自己预定的新储君李治看看。

李治虽然仁厚,但是有些软弱,如果没有重臣辅佐,很难坐稳皇位,而重臣们的态度李世民觉察得差不多了,就将李泰贬为郡王,而李治立为新的太子。

文章来源:网络整理
  • 发表于 2022-03-02 20:58
  • 阅读 ( )
  • 分类: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