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平之战,赵国的主力军全军覆灭,以当时秦军的实力足以灭亡赵国,但是为什么秦国当时不灭亡赵国,而是等到四十年后才灭亡赵国?
长平之战六十多万的秦军灭了四十多万的赵军。这四十多万的赵军已经是赵国能够出征的所有士兵了。此时的秦军主帅白起想高歌猛进直取邯郸。
这个时候直取邯郸有百分之九十以上的把握能够拿下邯郸。因为这时赵国刚从惊讶中缓过来,还在去楚国、魏国求援的路上,孤立无援。
但是心胸狭窄的范雎却横插一脚,以士兵死伤惨重为由(士兵的确伤亡惨重,六十多万的大军死了二十多万),劝秦昭襄王先逼迫赵国割地,让士兵回来修整。
秦昭襄王这么一听,觉得的确是这么个道理。如果再发兵攻打邯郸,其他国家趁虚而入的话,那结局就很难保证了。因此下令班师回朝。
赵国不是白痴,之所以答应割地是因为当时的情况太吓人。你们秦军差点就大兵压境,我差点就要迁都了。
可是当你们的兵退回去,我的援军到了之后,那情况可就不一样了。你们秦人杀了我们赵国四十万大军,此等血海深仇,地是不可能给的,有本事你们自己过来拿!
赵国出尔反尔,秦昭襄王怒不可赦。我嬴稷自从亲自掌权以来,只有我扇别人的脸,没有人能扇我的脸。
头脑一热的秦昭襄王不顾士兵坚苦,在间隔一年左右的情况下,再次发兵攻打赵国。由于上党已被拿下,赵国所被攻打的城池,不是别的城池,正是赵国都城邯郸。
此时的秦军虽然来势相当的猛烈,但是赵国的防守阵势相当的稳固。在邯郸已经做到了全民皆兵的地步。赵国贵族平原君家中的妻妾都亲自跑上城墙给士兵修补衣服,给士兵递饭食。
秦国长平一战杀了赵国四十多万的士兵,在城墙上防守的赵国人恨不得扒了秦国人的皮,吃秦国人的肉。赵国人将怨恨化为动力,拼死抵抗秦军的进攻。常言道,在战场上怕死的,一般死的特别惨,而不怕死的,却能活到最后。
前有赵军誓死抵抗,后有诸侯联军前后夹击,秦军损失惨重。秦昭襄王想强行启用白起前往前线,但是白起却死活不肯遵命。因为白起明白,此时的秦国再想拿下邯郸无非天方夜谭。
白起不肯前往前线,而前线的战败报告却源源不断的传递到后方。秦昭襄王被逼无奈,只能下令撤兵。
秦昭襄王时期的秦国倾国之力出征大概有六十万左右的兵马。长平之战一战损失了二十多万兵马,而之后的战争又损失了十万左右的兵马,仅剩下了三十多万能够出征的兵马。
秦昭襄王不会蠢到无视其他五个国家的存在,用这三十多万疲惫不堪的兵马去灭亡赵国。而且此时的秦昭襄王只剩下了七年的时间,想了解他灭亡赵国的宿愿几乎是不可能了。
之后的秦孝文王,秦庄襄王由于没有被赵国气过,并没有在战争当中特殊照顾赵国,而是一视同仁,以兼并六国为己任,不断的东进,不断的蚕食着六国。期间并未发生类似于长平之战这样的战役,因此秦国的国力得以逐步上升。
秦昭襄王去世的第七年,秦王嬴政继位(秦孝文王,秦庄襄王太短命)。此时秦国的国土已经能够与最为东边的齐国接壤,可见领土之广,实力之厚。
秦国有了足够的底气兼并六国,灭亡赵国。但是由于当时嬴政的年纪太小,国家大权掌握在赵太后,吕不韦两人的手中,兼并六国这样的大计没有人能够主持,所以一拖再拖。
秦王嬴政九年,嬴政正式掌管秦国,意识到自己先辈没有完成的大业,即将在自己的手中完成。召集了大批的人才,开始着手兼并六国的计划。
本来第一个灭亡的国家有两个,第一个是韩国,第二个是赵国。后来在李斯的建议下,嬴政选择先灭亡韩国,之后再灭亡赵国。
总结
如果赵国能够像秦国一样,明君不断,后方没有任何人骚扰损耗国力,别说四十年了,就算是五十年秦国都未必能灭掉赵国。
赵国长期处于四战之地,西边有秦国,北边有匈奴,东边还有一个鼠目寸光的燕国不断骚扰。长时间的消耗,要想在短时间内快速的崛起,基本上不可能。而且赵国还源源不断的岀现昏君,注定了被灭的结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