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子莫若父”,朱元璋相当明白朱棣有野心,否则也不会杀光所有的开国武将,只留下了一位善于防守的耿炳文。但是朱元璋怎么想都想不到,在兵力相差六七倍如此悬殊的情况下他竟然敢造反,而且还造反成功了。
如果说朱元璋知道朱棣后来造反成功,为了保住自己的孙子,朱元璋百分百会立朱棣为皇帝,但是朱元璋预料不到,而且当时的政治格局也不允许朱元璋传位给朱棣。
朱棣不是嫡子,也不是长子。就算抛去辈分讲能力也轮不上他“有嫡立嫡,无嫡立长”这是古代皇帝的传承制度。朱棣的母亲是硕妃,一位被朱棣为了名正言顺,抹得一干二净的妃子。而他朱棣在朱元璋的儿子中排行老四,前面还有老二朱樉和老三朱棡,怎么轮都轮不到他。
如果说朱元璋抛去辈份不讲,讲究能力的话,他朱棣虽然说是朱元璋众多儿子中属一属二的,但是别忘记了还有一位能文能武的宁王朱权。
朱棣在朱元璋未统一天下之前就已经出生。对于朱棣,朱元璋并未尽到一位父亲该有的责任。
朱元璋将所有的资源都用到了长子朱标的身上,朱棣也因此只能整天混迹于军营,跟随着武将们学习兵法,早早的就熟悉了这弱肉强食的世界。
被朱元璋放养的朱棣在文学这方面是相当的差劲,后来的毛主席评价朱棣就是个半文盲。
当时的朝廷武将寥寥无几,基本上都被朱元璋杀光了,留下来的都是文臣。而这些文臣的位置基本上不是固定的,随时都有可能被人拉出去砍头。
这些文臣受够了朱元璋的那股戾气,期盼着有一天能够有一位善良的儒士皇帝带给他们光明。
身为武将的朱棣很明显不受当时文臣们的欢迎,鬼知道擅长打仗杀人的他继位后又会干出什么事情。
所以如果朱元璋论能力立继承人的话,朱权虽然说也能征善战,但是好歹人家在文学这方面多多少少有一点造诣,肯定会得到文官集团的集体支持。
朱元璋肯定也明白,国家刚刚统一不久,百姓还没从战乱中缓过来,再来一个好战的皇帝肯定不是什么好处。因此朱棣没有胜算。
朱元璋是一个危机感极为强烈的男人。在他与陈友谅,张士诚争夺天下期间,为了防止手底下的那些将士反水,每一次将士如果带兵出征,那么将士的家眷肯定会在他的眼皮子底下呆着,他随时能够处死。
每攻下一城,朱元璋肯定需要派兵镇守。而派兵镇守,就必须要有一个将士主管城外内的一切事务。一般情况下朱元璋是这样安排的,先安排一位得力的干将负责镇守,然后再安排自己的义子作为监视,以防将士作乱。
朱元璋统一天下后,潇潇洒洒过了九十多年的蒙古贵族当然不甘愿自己的幸福生活到此为止,因此经常派兵骚扰明朝的北部边境。朱元璋不堪其忧,派遣大将蓝玉一举击溃了元朝的主力部队,促使元朝那些蒙古贵族分为三派,分别是瓦剌、兀良哈、鞑靼。
分为三派的蒙古贵族依旧不死心,天天做梦想着复辟元朝时的辉煌。常常以小股部队侵略明朝的边境,主要是抢,明朝也无可奈何。
虽然无可奈何,当朱元璋相当的明白,再这样下去是很容易出乱子的。一旦那些蒙古人抢习惯,慢慢的发展壮大,会自认为明朝窝囊,到时候乱子就来了。
所以朱元璋急需能够独挡一面的大将镇守边境,这些大将肯定不会是开国的那些功臣,只能是自己的儿子。而朱棣就是一个相当合适的人选。朱棣通过不费一兵一卒降服太尉乃儿不花,用实力证明他作为朱元璋的儿子不赖。
正是因为在军事方面的不赖,朱元璋才不可能将他撤回南方当皇帝。
如果说将朱棣撤回南方当皇帝,北方交由谁来守?朱棣所在的北平是蒙古入侵的重灾区,如果没有得力的干将镇守,将会产生难以忍受的后果。虽然说蒙古人打进来,也可以夹击他,经不起什么风浪。但是如果蒙古人分兵拖住其他边镇的话,那结局就相当难预料了。
自序明朝之所以会出现“靖难之役”这样的情况,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朱元璋。朱元璋给予了藩王过大的权力,才导致了“靖难之役”的发生。朱元璋允许藩王联合在边境展开军演。如果说有什么紧急情况的话,藩王境内的所有兵马藩王都能够调动。
这些都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是朱元璋竟然允许藩王能够拥有十几万的兵马。朱允炆深知这些藩王的危害,曾经在与朱元璋的谈话中与朱元璋谈起,如果说藩王发动叛乱的话该怎么办?没有想到朱元璋直接将话踢了回来,你说怎么办?朱元璋太相信自己的儿子,朱允炆也无可奈何。最后促成了“靖难之役”的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