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起身为秦人,为秦国征战沙场一辈子,没有人比他更希望秦国兼并六国。他之所以宁愿去死,也不愿意再次带兵攻打赵国,不是因为他怕赵国,而是因为根本不能再次带兵攻打赵国。
长平之战发生在秦昭襄王四十七年,当时的白起想一鼓作气拿下已经丧失了屏障的赵国都城邯郸。但是应侯范雎却在此时嫉妒白起功高,教唆秦昭襄王命令白起班师回朝。
白起收到秦昭襄王命令时,极为气愤。因为他相当的明白,如果此时进军攻打邯郸,那么将有极大的胜算能够打下邯郸。当时的邯郸孤立无援,赵国人还沉浸在恐惧悲痛当中,而秦军士气正盛,一鼓作气,邯郸必破。无奈秦昭襄王已经下令,只能回朝,唉。
秦昭襄王四十八年年尾,赵国撕毁条约,不肯割地给秦国。秦昭襄王怒不可赦,派王陵率军攻打邯郸,久攻不下,反而局面越来越紧张,这时的楚国已经出兵,魏国处于观望的态度。
心急如焚的秦昭襄王想到百战百胜的白起,想让白起出山率领秦军攻打邯郸。但是白起却拒绝了秦昭襄王的请求,秦昭襄王无奈只能派王龁替代王陵,继续攻打邯郸。这时楚国、魏国的援兵都已经到达邯郸附近,协助城内的赵军攻打秦军。秦昭襄王无奈,只能撤兵回朝,有苦说不出。
此战,秦昭襄王已经请了白起四次,可是白起纹丝未动。在最后一次,秦昭襄王实在是忍无可忍,清除掉白起的爵位,命令他滚出咸阳城,到阴密去当老百姓。
憋一肚子怒气没地方撒的秦昭襄王,认为这一切都是白起的错。而且白起在他第三次请的时候,还狠狠的讽刺了他一把。所以他选择将这一肚子的怒气撒到白起身上。
秦昭襄王可能当时是这样想的,难道我秦国没了你白起还活不下去吗?白起还没到阴密,距离阴密还有一段路程的时候,秦昭襄王赐给白起一把剑,让人给他送过去自杀。一代战神就此陨落。
白起为什么情愿得罪秦昭襄王给自己带来杀身之祸,也不愿意再次带兵攻打邯郸呢?这一切,白起在当时与秦昭襄王的第一次对话中就已经说清楚了。只不过当时的秦昭襄王第一次被人忽悠这么惨,脑子太热,没当一回事。
“邯郸实未易攻也。且诸侯救日至,彼诸侯怨秦之日久矣。今秦虽破长平军,而秦卒死者过半,国内空。远绝河山而争人国都,赵应其内,诸侯攻其外,破秦军必矣。不可。”——《史记·白起王翦列传》
以上文言文总结起来就三点,第一点:现在的邯郸将士同仇敌忾,已经从恐惧悲伤中缓了过来,化为了怒气,所以邯郸难攻。
第二点:诸侯联军即将到达,秦军即将陷入前后夹击的险境当中。
第三点:秦军长平之战,虽然胜了,却是惨胜,导致国内空虚。这个时候还派大军跑到外面攻打赵国的都城,诸侯联军一旦到达必败。
其次还有一点,白起并未提出。长平之战距离这次战争的时间接近一年。在这一年内,士兵之前的士气已经被消磨没了,取而代之的是对战争的疲惫感。一支疲惫的队伍,怎么能够获胜?
白起身为战国时期第一名将,这场战争才刚开始打,他就已经知道了这场战争的结局。同时白起还意识到这场战争相当棘手,而且秦国国内空虚,一旦经历大败,后果不堪设想。
如果说白起在明知战败会对秦国造成损害的情况下还率领军队前往邯郸,那就是贪生怕死,只顾阿谀奉承的奸臣,但很明显不是!
白起在秦昭襄王早年,就已经跟随秦昭襄王。后来在穰侯魏冉的提拔下,得到施展自己才华的机会,打下了一场又一场的大胜仗。
半辈子都待在军营当中的白起与士兵打过一场又一场的大战役,又在一场一场的大战役当中生存下来。与军营中的弟兄们结下了丰厚的感情,怎么舍得让这些弟兄白白去送死。
弟兄死了,国家也遭到了损害,这种情况基本是每一个将领都不愿意看到的。白起自然而然也不愿意看到。这也是为什么白起杀了那么多人,被人称为“人屠”,却并没有太多的人诟病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