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到“一将无能累死三军”的人物,就不得不提到明朝建文年间的李景隆。李景隆的来头可是相当的大,他的父亲李文忠是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的外甥,同时是明朝开国大将中的一流大将,足以与徐达、常遇春、冯胜等人媲美。
由于父亲是大将,李景隆自打一出生就经常出入军营。与此同时,李景隆未来的对手朱棣也与他一样经常出自于军营,不过朱棣的情况与他不一样,朱棣是一把手的儿子,天生就对军事方面有着丰富的兴趣以及得天独厚天赋,所以经常徘徊于各大大将身边,谋求战争知识。
李景隆在军营当中与朱棣经常碰面,因此两人在军营当中结下了一段难以忘记的友谊。两人一同在军营中长大,可是两人在军事方面的造诣却是天差地别。在之后的对战过程当中,李景隆不断的凸显出他的愚蠢,完完全全不像是一个在军营中长大的人。
建文元年,刚刚继位的朱允炆按耐不住自己心中的理想,为了以后的统治,急急忙忙的进行削藩,以各种“莫须有”的罪名先后将五位藩王贬为庶民。这五位藩王分别是朱棣的亲兄弟周王朱橚以及同父不同母的兄弟代王朱桂、岷王朱楩、湘王朱柏,齐王朱榑。其中湘王朱柏最惨,当他得知朝廷要来抓他的时候,他将王府的大门关起来,点火自焚。
当年朱允炆对朱元璋承诺,先是感化,如果感化不成,那就削减藩地。如果削减藩地还不成,那么就兵刀相向。而这时朱允炆的行为明显已经违背了他当年对朱元璋的承诺,他的众多叔叔对他咬牙切齿,恨不得将他扒皮抽筋,这也是为什么靖难之役发生后,他的叔叔们都持以观望态度,并不入局。
在建文帝朱允炆的计划当中,燕王朱棣是他需要削的第六个藩王,可是当他向朱棣提起屠刀的时候,朱棣直接一刀将他的屠刀劈到地上,朱棣造反了!朱棣与其他的藩王不同,朱棣驻守的北京邻近边境,手下有十几万的士兵由他掌管,而且这十几万的士兵经常作战,素质之高非平常士兵能够媲美,朱棣他有造反的资本。
朱棣一开始造反,朝廷派去镇压叛乱的大将是开国大将耿炳文。这位老将所擅长的并不是攻击而是防守,要不然他也不能从洪武时代活到建文时代。叫一个擅长防守的人去攻击一个擅长攻击的人,这明显是不对的。
耿炳文资历虽老,但是在攻击方面却远远不如朱棣。朱棣以猛烈的攻击方式,不断击败耿炳文,真定一战大败耿炳文,直接将耿炳文逼入真定城内,不敢出城。退守到城内的耿炳文发挥出他的特长,朱棣连续几次的猛攻都无济于事。就在朱棣望着真定城兴叹的时候,他的手下来报,朝廷要将耿炳文替换成李景隆了。朱棣一听到这个消息,愣了几秒,哈哈大笑,当即向部下宣布,赢定了,赢定了!
原来当朝廷收到耿炳文战败的消息后,就你一言我一语的讨论开来,每一个人都慌了,没有想到朱棣竟然这么猛,为了快速平定叛乱,好好的睡个安稳觉,经过最高统治阶机构斟酌,决定派遣开国大将李文忠之子李景隆替代耿炳文。其实不是建文帝想派李景隆去替代耿炳文,而是当时据他所知,已经无人可用,当年威震天下的人要么已经老死,要么被他爷爷朱元璋杀死,只能派出名将之后赌一把。
李景隆的到来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他所带来的那五十万大军。这五十万大军迫使朱棣明白一个道理,如果说他想要夺取天下,那么仅凭他手底下那十几万大军是根本不可能的,必须要更加强大的军队,而这更加强大的军队叫做“朵颜三卫”,全部由蒙古人组成,归属宁王朱权统领。
此时李景隆那五十万大军已经开到前线,朱棣为了夺取天下只能铤而走险,将根据地北平城扔给大儿子朱高炽防守,而他自己则跑到宁王的藩地,诈取宁王那支强大的队伍“朵颜三卫”。
朱高炽从来没打过仗,而且天生肥胖,走路都得需要别人扶着,浑身上下充斥着废物的特征。可就是这么一个相对于李景隆而言是一个“废物”小儿的朱高炽,愣是将李景隆的五十万大军抵御在北平城之外。
李景隆其实是有机会打进城的,只不过到手的机会被他给扔了。
朱高炽面对五十万人攻城,心中相当的忐忑,他明白现在他们一家子的性命都在他的手中,他稍微出现一丁点的错误,很有可能会出现城破人亡的情况,到时候全家都完蛋了。为了不辜负父亲的希望,同时保住全家的性命,朱高炽每天只睡两个小时,一天到晚都在领着士兵巡视城池,或者慰问将士。
无论朱高炽有多么的努力,都改变不了他只有不到十万的守城将士,而他的对手有五十万人的事实。
每次李景隆攻城,五十万人像蚂蚁一样密密麻麻的往城池上扑,虽然说守城的这些将士也是见过大场面的人,但这样的场面也是第一次见,所以士兵的心理方面出现了问题。
朱高炽察觉到这个问题,如果再这样下去,北平城极有可能会不保。为了掩盖士兵心理方面的问题,朱高炽铤而走险派遣大军分成多支队伍对城外的李景隆部队发动偷袭。这一偷袭,李景隆果真大乱,率领部队后退十里。
如果说李景隆部队当中都是李景隆这样的蠢蛋的话,那么就不会出现紧接着出现的那一幕了。李景隆的部下瞿能察觉到朱高炽的用意,带领大军猛攻北平城的张掖门。正如瞿能所料,张掖门的士兵抵抗之心已经衰弱,面对大军的猛攻,渐渐的溃散。就在张掖门既将攻破之际,李景隆下令撤退,瞿能差点气的血都要吐出来。李景隆并不是念及与朱棣的旧情,而是害怕瞿能夺了自己的功劳(真看得起自己)。
关于李景隆的迷惑行为不止这一点。
在朱棣率领朵颜三卫归来之际,李景隆派遣部下率领一万骑兵前去偷袭朱棣。这次任务相当的奇葩,李景隆只是命令部下率领一万骑兵前去偷袭朱棣,并没有跟部下说朱棣在哪。其实并不是他不想说,而是他自己也不知道,他的部下只能满天雪地寻找朱棣。
南方人到北方作战,又是碰上雨雪天气,肯定没有北方将领那么敏感。李景隆的部下漫天雪地寻找朱棣,最后还果真被他找到了朱棣。可是他找到朱棣的时候并没有攻击,而是跟在朱棣的后面,打算等到朱棣停止行军,再分兵进行前后夹击。他怎么想都没有想到,从他跟上朱棣的那一刻,朱棣就已经察觉到了他的行踪。不出意外,一万骑兵被朱棣打到落荒而逃。
李景隆的指挥部设置在郑家坝,距离北平有二十公里。朱棣如果说要前进,那么必须要跨过郑家坝这一障碍。朱棣明白李景隆就是一个白痴,打败他易如反掌,所以朱棣采取最为简单有效的方式,那就是派当时最猛的兵种”朵颜三卫”直接冲击李景隆的大营。
朵颜三卫不愧是当时最厉害的兵种,这一冲直接将李景隆的大营冲到四面混乱,但是由于兵力的优势,这种混乱很快就稳定下来,接着就是几十万人混在一起厮杀。
厮杀对朱棣来说是绝对不利的,朱棣手中只有十几万大军,打没了那可就是真的没了。而李景隆就算五十万大军全部完蛋,朝廷那边也还可以再征兵。
有一个叫马三保的人这时进言朱棣,南军之所以难以溃败,是因为有李景隆的中军作为支持,李景隆一旦出兵入战,左右夹击李景隆,中军一旦,此战必赢。
朱棣采纳了马三保的意见。
几十万人厮杀是很难分出输赢的,北军(朱棣方)、南军(李景隆方)一直从天亮打到即将天黑,输赢都没有分出来。这时,李景隆按耐不住了,率领他的中军准备加入战斗,可是就在准备加入战斗的时候遭到了北军的夹击,凭李景隆根本扛不住北军的夹击,所以中军溃散,印证了马三保的想法,南军退败。
这场战争成就了马三保,由于是在郑村坝立的功,后来被朱棣赐姓“郑”,他原本叫马和,所以干脆改姓改名将姓名改为“郑和”。
李景隆不但蠢,而且还是个胆小鬼。
当李景隆见识到几十万人厮杀的场景后,当晚独自逃离战场。要知道他李景隆可是统帅,而不是军队的士兵,他逃离了战场,群龙无首,必败无疑!那些跟随着李景隆出征的士兵真是倒了八辈子血霉,竟然跟着这么一个蠢蛋将军打仗。
北军挑准时机猛攻南军,群龙无首的南军(并不是全部,还有一大部分在后方)全线崩溃。
此时的李景隆可能是想逃回家,但是他根本不可能逃得回家。朝廷中举用他的黄子澄将他战败的消息隐瞒下来,继续任用他为主帅。可怜的李景隆想要回家,可硬生生的被人按在战场,真是倒霉,那些士兵也真是倒霉。
逃跑到德州的李景隆,召集溃散的南军重新组成一支六十万人的军队,号称百万,开到卢沟河,准备与朱棣拼命。
卢沟河之战前夕,李景隆在前朝老将郭英,吴杰、平安等人的帮助下,以兵力的优势以及现代化科技的优势(地雷)不断的冲击朱棣,迫使朱棣两次大败,十分狼狈。
但是朱棣第三次即将被李景隆大败,即将要将老本亏光的时候,上天光顾了朱棣,突然间刮起一阵大风,将李景隆一方的军旗刮断。要知道,当时的人基本上都封建迷信,所以一时南军军心大乱,北军士气瞬间高涨,朱棣顺势从敌军后方发动猛攻,同时放火。北军彻底无力回天,十几万士兵殒命于此,其他人员全部逃跑,身为主帅的李景隆一路逃回南京。
自此,李景隆的将军生涯彻底告终。
回到南京的李景隆,遭遇到的是满朝文武的白眼,连当时向建文帝朱允炆推荐他的黄子澄都向建文帝朱允炆请命将他处斩。所有人都恨不得将李景隆千刀万剐,六十万大军竟然被朱棣十几万大军打到落荒而逃,打到落荒而逃也就算了,他竟然一溜烟直接跑回了南京,他老爹李文忠在世,估计都能被他战争中的一次一次迷惑骚操作气死。
李景隆在战争中的那些操作起码还有挽回的余地,建文帝还坐在皇位上。当朱棣打到南京城下,负责守金川门的李景隆擅自打开城门迎朱棣进京,这波操作可以说是完全没有任何挽留的余地,直接将建文帝扯下皇位。
李景隆打了败仗,建文帝不杀他,他到最后还把建文帝给卖了,秦桧之流都比他强。
今天,有什么经验需要分享呢?
立即撰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