靖难之役时,如果马皇后还活着,朱棣敢造反吗?

马皇后名字不详,史书中称为马氏,是朱元璋娶的第一个老婆,当时的朱元璋是郭子兴(朱元璋一开始的老大)的亲兵,而马皇后是郭子兴的养女。


朱元璋发家的过程中,马皇后一直担任着贤内助一角。朱元璋在外打仗,她领着将士的妻子们在城中缝衣、做鞋;


朱元璋征战天下期间,所生下的儿子,每一个儿子与她的关系都非常良好,特别是燕王朱棣。朱棣早年丧母,是由马皇后抚养长大;


朱元璋打下天下后,她被封为皇后,面对朱元璋的那众多妃子,并没有表现出丝毫的嫉妒,反而一心一意当好贤内助一角,朱元璋多次想要屠杀无辜,都是她从中劝说,那些无辜的人才得以没有成为刀下鬼。




最能体现岀马皇后贤德的一件事是,马皇后临死之前不肯喝下太医所送过来的药。原因很简单,她自知命不久矣,无论喝还是不喝都得死,如果喝下之后没有任何效果,自己死后朱元璋肯定会对太医动怒。到时候轻则太医一人死,重则太医三族死。为了太医,马皇后死活不肯喝太医所送过来的药,平静地死在了床上,时为洪武十五年八月,年五十一岁。


马皇后逝世后,宫中流传起一首歌,这首歌的主要内容是歌颂马皇后的贤德:“我后圣慈,化行家邦。抚我育我,怀德难忘。怀德难忘,于万斯年,庇彼下泉,悠悠苍天。”


如果建文帝削藩时,马皇后还活着,朱棣绝对不敢造反。




朱棣为什么要造反


朱元璋时期被封为燕王的朱棣,在边境经常与蒙古骑兵打交道,很少有落下风的时候。在此期间,朱棣有过一场极为难以模仿的军事表演,这一场军事表演就是与乃儿不花的那一仗,不费一兵一卒,劝降数万大军。


这一仗,朱棣率领数万大军穿梭在风雪之中,当他到达乃儿不花的营阵前时,乃儿不花吃了一惊,因为当时的风雪太大,他根本没有想到朱棣会出现在他的面前,如果朱棣在此时一声令下,进行冲杀,乃儿不花必败无疑。然而朱棣并没有命令骑兵进行冲杀,而是起锅烧饭,派了一个名叫观童的人到乃儿不花的营帐当中劝降乃儿不花。




观童是一个以劝降出名的人,主要劝降的对象,那就是蒙古各个部落。观童一辈子最引以为傲的劝降事件是劝降纳哈出。纳哈出当年率领二十万大军雄居辽东,面对明军的征讨,虽然实际控制地区不断的缩小,但是在当时还保留着一定的控制地区。后来在观童晓之以情,动之以理的劝说下,纳哈出这位元朝的大臣投降明朝,这一投直接导致蒙古一震,观童劝降之名远扬。


只要是蒙古部落的首领,都知道观童这一号人物。观童出现在哪一个部落的营帐当中,那么这个部落就会被其他部落认定暗地里与明朝达成了某种约定,纷纷理清关系,这就是朱棣的目的性。


摆在乃儿不花面前的只有两条路,要么死,要么降。别想着跑,观童已经到了你的营帐当中。


最终乃儿不花投降朱棣。





朱棣面对失败者乃儿不花并没有持有胜利者那种傲慢的态度,而是给予贵宾般的对待,办了一场特别豪华的投降宴。朱棣的行为,激起了乃儿不花的兴趣,他根本没有想到这个后辈的心胸竟如此的宽广,这也正是朱棣的可怕之处。如果是别的将军面对这即将到来的战功,肯定兴奋异常,一声令下直接荡平乃儿不花,可是朱棣却选择和平了事,可见朱棣又稳又狠。


由于朱棣多次的出色表现,当时的人给予朱棣一个极高的评价,那就是:“在朱元璋的众多儿子当中,朱棣是最像朱元璋的那一个儿子!”


像朱元璋是什么意思,那就是朱棣又有野心又有能力。




自从朱允炆被立为帝国的继承人开始,朱棣的野心就按耐不住了,多次在暗地里表示鄙视朱允炆。之所以朱棣鄙视朱允炆,是因为朱允炆是朱标的儿子,朱元璋的孙子。太子朱标去世,朱元璋放着那么多的儿子不立,跑去立一个孙子作为继承人,这一点朱棣是无法忍受的。


在朱元璋的众多儿子当中,他朱棣要是敢说第二,谁敢说第一!也就只有一个宁王,能够与自己平分秋色,后来事实证明,这个宁王都不如自己。


如果朱元璋在众多的儿子当中挑选继承人,那么自己有极大的可能会荣幸获得太子这一称号,一向争强好胜的朱棣因此产生了造反的心理,虽然朱棣产生了造反的心理,但是他却不敢轻举妄动,不敢轻举妄动的原因在于后援、兵力悬殊太大。




朱棣只是一个藩王,他的后面只有一个北平,而朱允炆的后面是除北平之外整个大明王朝;朱棣手中只有十几万大军,而朱允炆的现役大军有七八十万,要是还征兵,那得有百万以上的大军。


后援、兵力的悬殊是两个极为现实的问题,正是这两个问题导致朱棣虽然蠢蠢欲动,但是却不敢彻底跟朱允炆撕破脸。如果朱允炆不削藩的话,估计朱棣这辈子都不敢和朱允炆撕破脸。话已点明,促使朱棣造反的原因,是因为朱允炆削藩削得太狠。


朱允炆一继位就连续削了五个藩王,这五个藩王分别是周王朱橚、代王朱桂、岷王朱楩、湘王朱柏、齐王朱榑。


除湘王朱柏外,其他四个藩王全部被削为庶民,有的还被打发到落后地区当野人。这个之外的湘王朱柏下场并没有好过其他四个藩王,反而比其他四个藩王更惨。朱柏相当的有骨气,被朱允炆安排了一个“莫须有”的罪名后,直接将房门一锁,自焚而死。





朱允炆的削藩计划当中,朱棣排在第六,是最棘手的那一个藩王,因为其他藩王的兵马数量没有朱棣那么多,高达十多万,而且其他藩王没有反心,只有朱棣有反心,从他鄙视自己就可以看得出。


因此,朱允炆在削藩的同时不断的削减朱棣的实力,先是派自己的人去担任北平市长,后又派自己的人率领三万大军扼住朱棣。


朱允炆的一举一动,朱棣都看在眼里,要是不反,估计连野人都没得当。因为之前多次得罪朱允炆,一旦落入朱允炆之手,估计得到凤阳去守陵(囚禁),说不定还会死。


不反,下半辈子注定碌碌无为、混吃等死;如果反,那么说不定能够更上一层楼,登上大宝,虽然几率微乎其微,纵古至今都没有一个人成功过。


建文元年七月,朱棣以“清军侧”为名,发动长达四年的靖难之役




马皇后若建在,朱棣不敢反,也反不了


朱允炆曾跟朱元璋说过,藩王如果不法,那就用德行来感化他们;如果冥顽不灵,那就削减他们的封地或者改封地;如果再冥顽不灵,那就只好拔刀相向了。


朱元璋一驾崩,朱允炆一继位,就将自己所说过的话抛在脑后,一来就将藩王削为庶民,从高高在上的藩王,一下成为普通百姓,甚至连普通百姓都不如,这种落差是个正常人都受不了,以上已经说了正是这种落差逼迫朱棣无视后援、兵力的悬殊造反。


如果马皇后还活着,这种情况肯定不会发生。




马皇后仁德,虽然那些皇子都不是她的亲生儿子,但是她一直都将那些皇子当成自己的亲生儿子看待。朱元璋与儿子们一有什么矛盾,马皇后都会从中调解,尽量维持住父子亲情。要知道,后期的朱元璋当皇帝当久了,父子亲情已经淡如水。就比如秦王,多次犯下不法事,要不是马皇后从中调解,他早就被废成庶民了。


如果马皇后还活着,朱允炆碍于马皇后的面子,削藩肯定不敢削得这么狠,直接一来就废为庶民,而是会按照他与朱元璋说的那样,先是削减封地或者削减兵马,又或者改封,总之不会一来就下手那么狠。





朱允炆不下狠手,朱棣自然也就犹犹豫豫不敢造反。再加上朝中有马皇后坐镇,众多皇子都对马皇后抱有敬仰之情,朱棣要是敢在朱允炆下手不狠的情况下造反,马皇后一声令下,众多皇子带领兵马扑向朱棣,任凭朱棣有天大的本事,他都不可能像“靖难之役”一样造反成功。


而且朱棣是马皇后养大的,对马皇后与众多皇子一样抱有敬仰之情,朱允炆不下狠手,那就到不了逼不得已的地步,再加上马皇后坐镇,朱棣除非是脑残,否则他绝对不敢造反,事实证明朱棣并非脑残,反而相当的精明。




总结


朱棣的成功或许是历史的必然,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当时竟然没有一员大将能够与朱棣相媲美,抗衡朱棣。而且朱棣造反的途中屡次遭遇大风,这些大风都是往朱允炆那一方刮,朱棣几次差点战败,多亏这些大风让他反败为胜。

文章来源:网络整理
  • 发表于 2022-01-13 16:45
  • 阅读 ( )
  • 分类: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