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统十四年八月十六日,有一伙人带着一则震惊天下的消息进入皇宫。当这则消息在皇宫当中散开后,皇宫中即刻出现哀嚎的声音。几个时辰之内,住在京城的众臣一个个忐忑不安,不断的发出叹息声。
这则令皇亲国戚,朝廷众臣惊恐不已的消息就是“土木堡之变”,北京三大营二十万的精锐大军在土木堡几乎全军覆没,明英宗朱祁镇被俘,英国公张辅、驸马井源、兵部尚书邝埜、户部尚书王佐,侍郎丁铉、等五十多位朝廷大臣惨死土木堡。
“南军方动,也先集骑四面冲之,士卒争先走,行列大乱。敌跳军而入,六军大溃,死伤数十万,英国公张辅,驸马都尉井源,尚书邝野、王佐,侍郎曹鼐、丁铉等五十余人死之。”——《明史·瓦剌传》
八月十八日,一场决定大明王朝未来命运的朝会开启,这场朝会的主持人是代理皇帝朱祁钰,主要议题是迁都还是应战。
大部分的人都主张迁都,主要是当时的情况实在是不容乐观,全国最精锐的二十万大军几乎全军覆灭,皇帝被俘,整个京城人心惶惶,别说百姓了,就连当官的都将家人送到了南方,简直是一副亡国之相。
虽然大部分的人都主张迁都,但也有小部分的人主张坚守,这小部分的人分别是太监金英、礼部胡濙、兵部侍郎于谦等等。其中兵部侍郎于谦的态度最为坚决,当着满朝文武以及代理皇帝的面,怒气腾腾的说:“建议南迁的人,当斩!京城是天下的根本,一迁都,大势必去,难道各位忘了宋朝南迁一事了吗?”
“言南迁者,可斩也。京师天下根本,一动则大事去矣,独不见宋南渡事乎!”——《明史·于谦列传》
明朝的文人大部分都铁骨铮铮,一听到这句话,不少人立刻清醒过来支持于谦。
就在这天,原本是兵部侍郎的于谦升任兵部尚书(国防部长),兼任起了北京保卫战的重任。
这一场战争一旦赌输,必将重蹈宋朝的覆辙——丢失半壁江山、君臣妃嫔猪狗不如!从一开始这场战争就是一场不可以输的战争。
全天下的目光都聚集在于谦的身上!
按照平时,北京城身为明朝的都城肯定是有几十万大军的,可是现如今就只剩下了十万老弱病残,精锐都被明英宗带出去死在了土木堡,逃回来的也都是些丧家之犬,除了讲一些丧气话之外,毫无他用。
此时重中之重就是调兵集中到京师。
于谦调动两京以及河南的备操军、沿海地带的备倭军、负责保卫运输粮草的运粮军,从通州进入京城。之所以从通州进入京城,是因为通州是京城附近屯积粮食最多的地点,经过的同时可以运粮。
从于谦调动军队的军队名字就能够看出当时的大明王朝的的确确是到了开国以来最为危急的时刻,因为从军队的名字中可以得知这些军队基本上都是预备军队或者后勤军队。
当这些军队进入京城,于谦当即进行编排、训练。此时京城中的军队才二十万,为了保险起见,于谦派了一些人到民间招兵,这次招兵总共招到了二万人,京城中的军队总计二十二万。
也先自从俘虏了明英宗朱祁镇,就不断的派人向大明王朝索要财物。前几次大明王朝都乖乖的将财物送到也先的手中,也先不亦乐乎,整天美滋滋。
也先的行为迫使明朝众臣认识到一个问题——必须要改立一个皇帝。如果不改立一个皇帝,也先整天拿明英宗朱祁镇说事,跟你要钱,你能不给他吗?如果不改立一个皇帝,也先攻打北京城的时候,拿明英宗朱祁镇出来说事,你敢怎么样?
正统十四年九月六日,在群臣以及太后的支持下,代理皇帝朱祁钰正式成为大明皇帝,年号“景泰”,明英宗朱祁镇成为“太上皇”。
也先一开始并没有大规模进犯明朝,因为他认为太上皇朱祁镇在他的手上,他完全不需要大动干戈,只需要带着朱祁镇到京城的门户宣府与大同,命令守将开门就行了,为什么要大动干戈呢?
记住一点,当时的朱祁钰已经成为了新的皇帝。
也先先是带着朱祁镇来到宣府,命令宣府的守将杨洪开门,杨洪不敢出面,因为一旦出面,面对的可是太上皇,到时候事情就难办了。杨洪命令手下的人对也先说他已经出差了。
也先没办法,只能带着朱祁镇来到大同,命令大同守将郭登开门,可是郭登一直置之不理。也先命令朱祁镇给郭登写去一封信,命令他快速开门。郭登回信:“我只知道守城,其他的我不知道。”
也先无可奈何的带着朱祁镇回去。
在之后的一段时间里,也先不断的带朱祁镇到宣府、大同撞门,试图能够兵不血刃地进入宣府、大同,但事实证明是他太天真了,因为只要是个正常人都不会开门。
兵不血刃的方法行不通,也先选择了他最擅长的方法——打!
正统十四年十月一日,也先率领八万骑兵跨过长城,对京城的门户紫荆关进行猛攻。攻打不愧是也先的强项,也先只用了两天的时间,就攻打下了紫荆关,直奔北京城。
奔向北京城之前,也先心里是这么认为的,他认为大明王朝二十万精锐都能轻轻松松的灭掉,更何况现如今这些招过来应急的军队。
当也先的兵马到达北京城附近时,无比的惊讶,他原本以为明军是在城内防守,而现实是明军在城外防守。之所以出现这种情况,是因为于谦在北京保卫战开始之前下达了死命令,所有将领必须要出城迎战(包括于谦自己),要想进城只有一条路,那就是战死!
于谦虽然有二十二万的防守大军,也先只有八万的骑兵,但是得知道京城有九个门,二十二万的大军分摊到九个门时,每个门也就只有两万多一点的士兵,甚至有的门连两万都不到,因为北面的城门,也就是对着也先进攻方向的城门所需要的兵马多,那些背对着也先进攻方向的城门需要分摊出一点士兵到北面的城门。
两万多的士兵(偶尔会有增援,但最多不会超过五万)打八万的骑兵,难度可想而知,但是明朝硬生生的扛了下来。
第一次战役的打响地点是西直门
也先是个非常优秀的军事家,他明白这场战役不是那么的好打,因为明军很明显是在玩命。他派出了上千的骑兵直奔西直门,这些骑兵中的大部分人都认为明军一触即溃,因为二十万精锐他们都能够随随便便全部干掉,更何况这区区几万士兵。
这些瓦剌骑兵误判了一点,那就是,那二十万个精锐是疲惫之师,而这几万士兵是怒气腾腾、严阵以待的雄师!
这上千的瓦剌骑兵怎么想都不会想到,明军竟然敢对他们主动发起攻击,而且还口喊杀声,声势震天,令他们吓了一大跳,被明军打到落荒而逃。
也先原本派这上千骑兵的目的就不是为了攻打,而是为了试探明军的底细。这上千骑兵的溃败,让也先明白了一个道理——必须要认真!
第二次战役打响的地点是德胜门,但准确的来说并不是德胜门,因为这次瓦剌骑兵并没有到达德胜门下,连城墙都没有摸到
经过试探,也先派遣自己的弟弟孛罗带领一万直系部队攻打德胜门。为了保险起见,也先派了一队人马探路,这队人马在路上碰到了明军,而这些明军一个个垂头丧气,犹如丧家之犬,一看到瓦剌军就跑,这令也先作下了误判——明君不堪一击。作下误判的还有一个人,那就是也先的弟弟孛罗。
瓦剌军兴致勃勃的进军,当到达一片民居之时,孛罗心中生出一丝恐惧之感,因为这片民居太安静了,安静到他害怕。还没等孛罗反应过来,就有两队人马迅速的将他围堵在了民居之中,民居的屋顶、房间中,突然间冒出许多枪眼,这正是明军的神机营。
瓦剌军全部都是骑兵,而骑兵在民居之中是没有机动性的,只有在空阔的土地上才有机动性,而且前后都有明军的包围。丧失了机动性的瓦剌骑兵就像一只只待宰的羔羊一样,被明军随意射杀,毫无反抗之力。
这是一场没有悬念的战役,瓦剌军全军覆没,也先的弟弟孛罗战死。
第三次战役打响的地点是安定门
一万直系部队全军覆没,弟弟战死,也先已经怒不可遏,他越想越气,明明一副亡国之相,明军为什么还这么勇猛?为什么还这么难打?为什么自己还在京城之外?
也先决定亲自动手,很不幸,他选择的地点是安定门。
安定门的守将叫石亨,他有一个侄子叫石彪,这两人都有一个共同特点,那就是猛,特别是石彪,平时没别的爱好,就是喜欢上战场。
石亨早早的埋伏在城外,与石彪约定好,等到瓦剌军攻城就前后夹击瓦剌军。但是石彪偏偏不按常理出牌,一见到瓦剌军就兴奋异常,骑着马带领士兵冲了过去。平日里勇猛的瓦剌大军见到这种势头,不知道怎么的,渐渐的溃败,也先无奈,只能撤退。
早已埋伏在也先后路的石亨在也先撤退的时候冒了出来,痛打落水狗,追杀也先。这一次追杀,估计是作为军事天才的也先第一次被追杀。
经历过多次战败,也先已经明白北京城是他可望不可及的梦,但是他毕竟是军事天才,这次的战争他带领出了他所有的兵马,但是却打了败仗,这让他回去以后怎么见人。
也先决定奋力一击,带领所有兵马攻打居庸关。居庸关是京城的门户,一旦攻打下就等于在北京城门口架了一口大炮,想轰就轰,想不轰就不轰,进可攻,退可守。
当时正值十月,整个北方大雪纷飞,居庸关的守将罗通不知道是学习了朱高炽的守城技巧,还是物理高超,他知道自己的兵马不敌也先,所以在城上不断的浇水,将一座城变成一块冰,让也先的攻城大军无法下手。
也先怎么想都没有想到,他明明有五万的骑兵,罗通竟然敢率领着兵马出城偷袭他,这迫使他明白一个问题——必须要走了。
也先不知道是对北京城迷恋还是怎么的,他没有立刻走,而是选择在北京城外不远的地方过一晚再走。正是这一晚,让他差点命丧大炮之下。明军得知也先大军驻扎在城外之后,用大炮不断的轰向也先大军所在的位置,也先的军营瞬间变成火海,气急败坏却连敌人都见不到的也先,只能灰溜溜的带着军队逃跑。
北京保卫战告终!
结语
“土木堡之变”是明朝当时自开国以来最接近国破家亡的一次,与宋朝的“靖康之耻”极为相似。当时如果没有于谦站出来力挽狂澜,坚决主张留守北京城,明朝有极大的可能会重蹈宋朝的覆辙,但历史没有如果。宋朝没有于谦,但是明朝有于谦;宋朝没有能人,但是明朝有能人;宋朝的皇帝无能,但是明朝的皇帝不但有骨气,而且还有头脑。
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这就是明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