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问题是一个有趣的问题,如果秦国当时不用商鞅变法的话,一穷二白的秦国是否能够活到战国后期,又是否能够统一六国?
第一个重点:开垦
秦人是靠给周王室养马发家,秦人打骨子里就有那种游牧民族的性格。从战国初期秦人还一大家子男男女女都住在一块,就可以看出这种游牧民族的性格一直到战国初期依旧存在。
游牧民族喜欢习水草而居,较于种田,更加喜欢养畜生。秦人也正是因为这种性格,导致了大量的荒地没有被开垦。大量的荒地没有被开垦,国家的粮食征收自然就少,粮食征收少,国家自然就饥饿交困。
为了解决秦国内部的这种矛盾就必须要软性驱赶民众去种田,不可能敢用强硬的态度驱赶民众去种田,这样容易引发乱子。
什么是软性驱赶呢?软性驱赶就是虽然说不逼迫你,但是却用利益去诱惑你。就比如秦国当时,只要你开垦了一处荒地,将这处荒地变成田,那么这块田就是你的。你要是种田种的好,收成多,国家还会给予相应的奖励。
第二个重点:“军功爵制度”
秦国由于地处西隅,中原文化很难影响到秦国,所以秦人野蛮彪悍,这是当时众所周知的事情。战国时期是一个纷争不断的时期,在当时,野蛮彪悍非但不是坏处,反而是好处,但秦人的野蛮彪悍却是坏处,坏就坏在秦人喜欢内斗,而不喜欢战争。
商鞅实施“军功爵制度”,将秦人的野蛮彪悍引用到了战场上。“军功爵制度”规定,只要你上战场得到一个首级,那么你就能得到一级爵位,同时获田千顷,也就是百亩田。如果说你想当官的话,一级爵位可以做一个五十石的官员,二级爵位可以做一个一百石的官员,五级爵位可以收三百户人家的税收,到了第六级爵位就跟县令差不了多少了。
第三个重点:封杀商人,利出一孔
经过以上两个重点,秦国这架战争机器基本上已经成型,但是还有第三个重点,就是封杀商人!
商人在商鞅的眼中看来就是社会
的不安定因素。商人走南闯北,见多识广,如果说任由商人在秦国不断的发展,那么这些商人在与秦国民众交流的过程中,很容易会提起自己所见的那些新鲜事物,而这些新鲜事物很容易使秦国民众想入非非,进而无心耕种,无心打仗。
最主要的是这些商人还不交税。农民种田,田是固定的,不会跑,收税的官吏一到现场去看,就能够合理的规划出税收。但是商人经商就不一样了,今天往这里跑,明天往那里跑,鬼知道他挣了多少钱,不知道他挣了多少钱,税收起来就难收,他说多少就是多少。
既然对国家弊大于利,那就打压!
弱化商人的社会地位,对商人所卖的那些不必要品加以重税。
经过商鞅的操作,在秦国你要想活下去就只有两条路,第一条路是种田,第二条路是打仗,没有第三条路可以选。有的人或许会说,读书不就是第三条路吗?要知道当时还没有科举制度,都是推荐制度。
战国时期,秦国有“商鞅变法”、魏国有“李悝变法”、韩国有“申不害变法”、赵国有“赵武灵王变法”、楚国有“吴起变法”、齐国有“邹忌变法”,为什么到最后只有秦国的商鞅变法走到了最后?
战国时期,无论是哪种变法都要需要一个人来支撑,这个人就是国家的君王。一个国家的君王要是不支持先王的新法,那么先王所付出的一切都将会付诸东流。就比如韩国有“申不害变法”、楚国有“吴起变法”。
如果说君王支持先王的新法,将先王的新法流传下去,但是君王太过昏庸,这也是不行的。就比如魏国有“李悝变法”、赵国有“赵武灵王变法”、齐国有“邹忌变法”,这三个国家后来的君王虽然没有废掉新法,但是却由于不断的外交失败,不断的对外战争失败,导致不断的透析自己,国力停滞不前,反而还产生后退的情况。
秦国自从秦孝公开始,一直到秦始皇,其中历经秦惠文王、秦武王、秦昭襄王、秦孝文王、秦庄襄王五位秦王。这五位秦王每一位秦王都是其他国家难得一见的明君,每一位秦王在外交军事方面都是成功的,特别是秦惠文王与秦昭襄王。
秦惠文王在位期间,利用张仪游说列国,破六国的合纵攻秦大计;秦昭襄王在位期间不断的对外发动侵略战争,这些战争基本上都是以胜利告终,为秦始皇嬴政兼并六国打下了结实的基础。
商鞅变法对秦国而言固然重要,但是要是没有秦国历代君王的支持,就算是神仙变法都没有用。
战国时期各国纷纷都进行变法,就算秦国没有商鞅变法,也会有其他人跑到秦国来变法,只不过这个人变法的效率不一定有商鞅那么强罢了。
秦国不管有没有商鞅变法,肯定是能够活跃到战国后期的。因为秦国代代都是明君,虽然没有了商鞅变法的加持,但是依靠外交军事方面的成功,也依旧能够支撑着秦国活到战国后期。
如果说在秦始皇之后出现那么两个昏庸的君王,秦国灭亡倒是不一定,但是历代君王的心血肯定会被蚕食殆尽,距离灭亡也不远了,再出一位昏君即可灭亡。秦国的体量大,对列国构成的威胁也大,列国肯定会死盯秦国,尽力灭掉秦国,而三代昏君足以使秦国灭亡。
结语
纵观秦国的历史,总觉得有一些不可思议。一个国家竟然能够不间断的出现七位明君,这在整个封建社会的历史上都是难得一见的情况,任何一个朝代都不曾出现这种情况。秦国能够不间断地出现七位明君,统一六国,看起来虽然是偶然,但越看越像必然,就好像是上天注定一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