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6岁老臣李善长回家养老,每天耕田种地,朱元璋为何却下令满门抄斩?

李善长被誉为“明之萧何”,但是却没有萧何的命。萧何到最后得以善终,而李善长到最后虽然卸甲归田,但却死于非命。李善长死于非命的原因无非就是糊涂!如果不是糊涂,已经年高七十六岁的他,说不定再熬几年就能够善终了。


明之萧何——李善长


至正十三年,离开岳父郭子兴独自创业已经拥有将近三万兵马的朱元璋决定攻打人生当中第一个属于自己的地盘滁州。


就在这时,有一个温文尔雅的中年人求见朱元璋。一开始朱元璋并没有拿他当一回事,看他写的字漂亮,就大手一挥,让他留在军营当中当文书。


这个温文尔雅的中年人就是李善长,当时的李善长四十岁,而朱元璋年仅二十六。


朱元璋与李善长多年的搭档生涯是从烤火的过程中开始的。


有一天,朱元璋在军营当中烤火,边烤边抱怨:“这天下,这世道,天天打仗,到什么时候才能太平呢?”


在旁的李善长听到这话,开口说道:“汉高祖刘邦也是平民出身,他的心胸广,会用人,看得远,不乱杀人,只用了五年的时间就平定天下。现如今元朝政府已经是一团糟,天下糜烂,濠州(朱元璋老家)与沛县(刘邦老家)接近,如果说您能够向刘邦这位同乡学习(强行套近乎),天下很快就是您的了!”


朱元璋志在天下,他一听到李善长说的这些话,就明白李善长这个读书人绝对不简单,说不定会是自己日后的得力助手,当即将李善长从“文书”升为“掌书记”,成为自己的贴身官员。


李善长主管的工作是后勤工作,这也是为什么被誉为“明之萧何”的原因。



朱元璋创业初期急需兵马,所以不断的攻打各种山寨。有一次,朱元璋攻打鸡笼山山寨,留下李善长负责镇守根据地和州。元军收到朱元璋外出攻打鸡笼山山寨的消息,攻打和州。李善长虽然是个读书人,但是也略有一些军事天赋,利用事先的埋伏,将元军打败,这让朱元璋对他越加看重。


李善长明白如若要夺取天下,肯定要先夺取民心,所以每次只要朱元璋夺下一座城,李善长在旁的话,肯定会事先准备好严申军纪的公告,一旦攻打下,立刻宣布全军,以防产生扰民乱民的现象。


镇江在朱元璋大军攻打下来时,镇江的百姓基本上都不知道镇江已经被朱元璋攻打下来了,还以为依旧是元朝的地盘,而这一切基本上都要归功于李善长。



朱元璋到安丰去救刘福通,负责镇守后方的是李善长;朱元璋到鄱阳湖与陈有谅决战,负责镇守后方的也是李善长;朱元璋到湖北消灭陈有谅的最后残余势力,捉拿陈有谅的儿子陈理,镇守后方的还是李善长。


从朱元璋多次将镇守后方的任务交由李善长,可以看出朱元璋潜意识里对李善长极为信任。


朱元璋还只是吴王时,就将李善长命为左相国,同时封为“宣国公”。


朱元璋称帝后,将李善长改封为“韩国公”位列开国六公爵之首。要知道,当时一同被受封为公爵的还有与朱元璋从小长大,情同手足,军功最高的徐达。而徐达却居于李善长之下,不单爵位居于李善长之下,官位也屈于李善长之下,李善长是左丞相,而徐达是右丞相,左尊右卑。


然而,这还不足以体现出朱元璋看重李善长。


最能体现出朱元璋看重李善长的是朱元璋将自己的女儿临安公主许配给李善长的儿子李祺,李善长也因此与朱元璋有了亲戚关系。在封建社会与皇帝有亲戚关系,这不单单是祖坟冒青烟这么简单了,简直就是先祖成仙。


朱元璋对李善长又是信任又是看重,为什么到最后产生了杀李善长的心?


李善长死的源头,看错一个人


洪武时期朝廷分别由两股势力把持,第一股势力是以李善长为首的淮西集团,第二股势力是以刘伯温为首的浙东集团。


李善长为人心胸狭窄,而刘伯温正义凛然,性格刚毅。性格的不同,注定了以两人为首的两股势力肯定是水火不容。



李善长有一个亲信叫做李彬,犯了贪污罪。洪武时期的法律条文对待官员贪污的态度极为严厉,基本上一贪就是一个死,要么扯上一大堆一块死。李彬很幸运,扯到的人只有他一个人,这可能与他背后的是李善长有关。


负责处理李彬案的人是刘伯温,李善长希望刘伯温能够卖他一个面子,不杀李彬。但是刘伯温非但不卖给他面子,还派人到开封向正在出行的朱元璋打报告。朱元璋平生最恨贪官,下了死命令,即刻处死李彬!


李善长得知刘伯温的所作所为,怒不可赦,恨不得将刘伯温千刀万剐,大家一朝为官,何必这样咄咄逼人呢?李善长被逼无奈,亲自找到刘伯温,对刘伯温说了一句很有意思的话:“这一段时间京城一直都没有下雨,先生熟知天文地理,这时不该杀人吧?”


刘伯温明白这句话是什么意思,直接怒气冲冲的来了一句“杀掉李彬,天必定下雨!”


就这样,李彬死在了刘伯温的刀下。准确的说李彬并不是死在刘伯温的刀下,而是死在朱元璋的刀下,规矩是朱元璋定的,下命令的人也是朱元璋。


李彬一死,淮西集团与浙东集团彻底决裂!


朱元璋出巡一回到京城,淮西集团立刻对刘伯温发动攻击,基本上都是一些虚无缥缈的事情,朱元璋也知道淮西集团的目的,所以并没有打算处理刘伯温。朱元璋虽然并没有打算处理刘伯温,但是刘伯温有自知之明,他明白如果说他一直在朝廷当中呆下去,朱元璋会很难做,所以他选择了辞官回乡。


淮西集团与浙东集团的纠纷并没有因刘伯温回乡停止,反而愈演愈烈。刘伯温在辞官回乡之前,安排了一个人接替自己御史中丞这个位置,这个人就是杨宪,浙东集团的骨干成员。


御史中丞是言官的老大,言官最擅长的就是找毛病与文明的骂人。


杨宪利用职务之便到处搜寻李善长的毛病,而这一搜寻就是一大堆,朱元璋每天都能看到关于李善长的各种不良信息。


一开始朱元璋并没有放在心上,但是时间一久,朱元璋就对李善长愈加反感,甚至公开斥责李善长。最重要的是朱元璋还释放了一个对淮西集团极为不利的信号,那就是召回辞官回乡的刘伯温重新重用。


李善长慌了,明眼人都能够看得出来,在不久的将来,淮西集团肯定会被浙东集团慢慢的瓦解。


李善长吸取教训,学习刘伯温,也退居到二线,弄了一个方便控制的人替代自己的位置,这个人就是胡惟庸。


胡惟庸与李善长是老乡,但是胡惟庸这个人并没有多大的才华,在朱元璋当吴王时期,也就是在朱元璋的手下当知县之类的底层官员。后来得到李善长的赏识才一路飙升。到洪武时期,昔日的小知县已经成为了太常寺卿。传闻胡惟庸之所以能够成为太常寺卿,是因为他送了二百两金子给李善长。


当时的胡惟庸就是李善长的小弟,并不敢太过嚣张,也因此李善长看错了他,以为他是个本分人,怎么想都没有想到他后来竟然敢打算与朱元璋分庭抗争,间接导致自己三族被诛。


淮西集团与浙东集团的斗争,最后以淮西集团胜利告终,因为朱元璋站在了淮西集团那边。


刘伯温回到京城,朱元璋找到刘伯温,询问谁能够担任丞相一职。朱元璋先后说了三个人,这三个人分别杨宪、汪广洋、胡惟庸,这三个人刘伯温都否决了,表示都不能堪当大任。


朱元璋看着刘伯温说了一句:“既然谁都不能堪当大任的话,那么就只有先生你了。”


刘伯温聪明一世,终于犯了一次浑,他回答朱元璋:“我的确能够担任丞相一职,但是我这个人疾恶如仇,不适合担任丞相一职。在我看来,现在满朝文武都没有一个人适合担任丞相一职。”


这句话的触碰到了朱元璋的逆鳞。


你刘伯温明明有丞相的能力,你自己都承认了,现在我要你当,你竟然跟我推辞!推迟也就算了,还来一句疾恶如仇,你说的恶难道是我吗?再者说了,难道我满朝文武都敌不过你一个刘伯温吗?


朱元璋虽然依旧面带悦色,但是心中已经对这位老朋友产生不满。


没过多久,有人带着朱元璋的话找到刘伯温,跟刘伯温说:“先生你已经老了,何必在这里陪我呢,赶紧回家享清福吧!”


刘伯温明白这是朱元璋赶他了,如果说不识趣的话,估计得死在京城。刘伯温急急忙忙的赶回老家。


朱元璋已经对刘伯温不满,刘伯温就算吃了熊心豹子胆也不敢再染指朝廷中的事情。浙东集团在刘伯温离去后,立刻遭到了淮西集团的清算,骨干成员要么命丧京城,要么全部被排挤出朝廷,包括之前的那位杨宪。


浙东集团的消失,使胡惟庸在淮西集团内的声誉提高到顶点。胡惟庸自认为是他斗倒了浙东集团,自认为他已经替代了李善长成为淮西集团中的老大,这些自认为令胡惟庸一步一步迷失自己。


胡惟庸不断僭越,为求自保,硬拉李善长下水


当时虽然有两个丞相分别是左丞相和右丞相,分别由胡维庸、汪广洋担任。但是汪广洋胆小怕事,懦弱不堪,实际上是胡惟庸一个人执掌中书省。洪武六年,汪广洋犯了事,被朱元璋被贬到广东,胡惟庸一个人集两个丞相于一身,成为了中书省的当家人。


这时胡惟庸的弱点暴露了出来。


胡惟庸就是个彻头彻尾的小人,他根本不明白他所有的一切都是来源于李善长。如果没有李善长的赏识,根本不会有现如今的他。他自认为他已经超过了李善长,李善长从来不敢挑战朱元璋的权威,但是他敢!他私自调动官员、处决犯人、甚至截留奏折,强行把朱元璋当成挂名的皇帝。



胡惟庸的所作所为朱元璋都看在了眼里,以朱元璋的实力想要杀掉胡惟庸轻而易举,但奇怪的是他一忍再忍,似乎是在等待着什么。


胡惟庸天天僭越皇权,渐渐的对朱元璋产生了恐惧感。为求自保,胡惟庸想到了法不责众这一招,就算你朱元璋想杀我,你总不能全部都杀光吧!


胡惟庸不断的在朝中拉帮结派,私下里与吉安侯陆仲亨、平凉侯费聚、御史中丞涂节、御史大夫陈宁、都督毛骧等等一大群重臣结成死党。


胡惟庸明白,这些人与一个人比起来都是小角色,这个人就是李善长。李善长虽然人已经不在朝中,但是却依旧有威望,在淮西集团中德高望重。最重要的是李善长还有“免死铁卷”,免死铁卷可以免一次非正常死亡,就算犯了事,只要把铁卷拿出来就可以抵一条命(这是他们这些臣子认为的,发行者朱元璋并不这么认为)。



李善长这时肠子都悔青了,后悔自己怎么会看上胡惟庸这种蠢蛋。他朱元璋一开始就是个叫花子,后来在乱世之中发展,现如今成为了一国之君,其人的彪悍只需从经历中就可以看出,可是胡惟庸竟然想要硬刚朱元璋,太可笑!


胡惟庸蠢,但是李善长可不蠢。胡惟庸试图拉李善长入伙,但是李善长的态度坚决,你是你,我是我,不要扯上我!胡惟庸见用在别人身上的那一套,用在李善长身上行不通,就另想他法,走亲戚路线。


李善长的弟弟李存义与胡惟庸是儿女亲家,李存义这个人头脑简单,四肢发达,根本不知道与胡惟庸达成同一战线的后果是有多么的严重。接受了胡惟庸的重金后,开始担任胡惟庸的说客,游说李善长。一次,李善长忍得住,二次、三次、四次,李善长终于忍不住,说了一句:“我已经老了,我死之后,你们自己看着办吧!”这句话相当于李善长已经默认了。


胡惟庸松了一口气,沾沾自喜,朱元璋你来呀,有本事你就全杀了,我看有谁给你干活。


胡惟庸案爆发


朱元璋第一次对胡惟庸露出杀气,是胡惟庸的儿子在街上骑马,不小心从马上跌落,路过的马车夫不注意,直接从胡惟庸儿子的身上压下去,导致胡惟庸的儿子当场死亡。


胡惟庸嚣张跋扈惯了,在没有通知任何人的情况下,当即将马车夫处死。这件事情传到了朱元璋的耳中,朱元璋召见胡惟庸,胡惟庸不断的跟朱元璋解释错在马车夫,而不是在于他。朱元璋不听他的解释,对他说了一句话:“杀人就要偿命!”


朱元璋虽然说了杀人偿命这句话,但是并没有对胡惟庸动手,只是说一说而已。


这一次朱元璋并没有要他的命,但是下一次朱元璋直接就要了他的命,同时还要了他三族的命。


洪武十二年十月,占城国使者来南京进贡,按道理来说,他国使者来南京进贡,身为皇帝的朱元璋应该是事先知道的,可是直到占城国使者来到南京,朱元璋才知道,很明显是胡惟庸从中作梗,瞒住了朱元璋。


朱元璋怒不可赦,把负责此事的胡惟庸、汪广洋大骂一通。胡惟庸、汪广洋拒不承认错误,将责任推给了礼部。朱元璋不吃这一套,直接将汪广洋处死,然后将与此事有关的官员全部缉拿归案。


汪广洋死的时候,他的妾陈氏随他而去,一同共赴黄泉。就在这时,有一个问题冒出来了,汪广洋的妾陈氏是被罢官的知县女儿。按照规定,文臣是不配拥有没官妇女的,只有武臣才能够拥有,汪广洋很明显是犯了罪的,但是竟然没有人告发他,朱元璋怒不可赦,朝廷的欺上瞒下风气竟然已经到了这种地步,当即将气全部撒在胡惟庸以及六部的头上。


胡惟庸的死党御史中丞涂节见形势不对,举报胡惟庸联合北元、倭寇预谋造反,朱元璋等待已久的这一天终于到来。


朱元璋当即下令处死胡惟庸,诛其三族,同时进行彻查,只要与胡惟庸在明面上有关系的全部处死。


朱元璋的审问方式很特别,不管你有没有与胡惟庸有关系,只要进了监狱,就必须得要开口,不开口就打到开口,宁可错杀一千也绝不放过一个。


“胡惟庸案”在当时的人看来,那就是个无休止的案件,今天这个人供出一个人,明天那个人又供出一个人,无休止的一直杀下去,人人自危。


朱元璋虽网开一面,但在李善长的糊涂行为下,屠刀最终还是挥向了李善长


李善长的弟弟李存义与胡惟庸是儿女亲家,不用说都知道李存义是胡惟庸的同党,但是朱元璋却看在李善长的面子上,并没有处死李存义,而是将李存义流放到崇明岛,而李善长该怎么样还是怎么样。


这一切直到洪武二十三年发生了改变,在这一年有四件不利于李善长的事情集中爆发。


第一件事情:李善长的府邸年久失修,李善长找到昔日的伙伴汤和,向汤和借三百士兵修府邸。汤和碍于往日的情分,并没有拒绝李善长,而是答应了李善长。但是就在答应李善长之后,汤和就将李善长向他借兵修府邸这件事情告诉朱元璋。


李善长向汤河借三百士兵修府邸,这并不是什么大问题。因为这三百士兵只是负责给李善长修府邸,并不会听李善长的话。但朱元璋不是这么想的,你是个什么人?凭什么这三百士兵要给你修府邸?


有的人或许会说汤和两面三刀,但事实是汤和这样子做也情有可原。第一、他与李善长同是淮西集团的人,而且又是骨干成员,如果说不借的话,难免会被别人说闲话,所以借了;第二、他之所以告诉朱元璋是因为他不想被朱元璋查出来,一旦被朱元璋查出来他私自借兵给李善长修府邸,说不定朱元璋会要了他的命。



第二件事情:李善长在朝中的亲信丁斌犯法,应当流放。李善长得知后,上书朱元璋,希望朱元璋给个面子。朱元璋怒了,上次你借兵就算了,这次我处置别人,你竟然还要来插一脚,你是不是真当你是个东西,要不我把皇帝让给你当得了。


朱元璋将丁斌打入大牢,严刑拷打,目的性很明确——整死李善长。对于李善长这位老伙伴,朱元璋已经没有了耐心。


丁斌受不住严刑拷打,将李善长与胡惟庸谋反的过程全部吐露了出来。


胡惟庸第一次找去李善长的人是李善长的弟弟李存义,这一次李善长的态度很坚决,破口大骂,难道你想九族被灭吗?胡惟庸第二次找去劝李善长的人是李善长的好朋友,李善长的好朋友给出了条件,一旦事成就将淮西一带封给李善长自己当王,这一次李善长有一点点心动;第三次去找李善长的人是胡惟庸自己,李善长与胡惟庸两人待在密室当中,至于说了什么没有人知道;第四次,也就是最后一次,充当说客的人是李善长的弟弟李存义,这一次李善长说出了那句“我已经老了,我死之后,你们自己看着办吧!”正式加入胡惟庸一伙。


丁斌的供词已经够置李善长于死地了,但是别着急,还有两件事情。



第三件事情:蓝玉捕鱼儿海一战一举歼灭元朝最后一股剩余势力,在检查战利品时发现胡惟庸与北元勾结的证据。本来这件事情应该告知朱元璋的,但最后在李善长的运作下,这件事情被隐瞒了下来,直到一位御史(有很大概率是淮西集团中人)说了出来,朱元璋才得知此事。


运作隐瞒造反的证据,你李善长到底想干嘛?


第四件事情:李善长的家仆卢仲谦眼看着李善长要倒了,急急忙忙上去踢一脚,告发李善长曾多次与胡惟庸在家中议事。


朝中的那些老狐狸眼看朱元璋要整李善长,也不管什么情面,纷纷上书弹劾李善长,以求在朱元璋的脑中留个好印象。



李善长的罪名虽然是谋反,但是朱元璋很明白,李善长不可能谋反。李善长的儿子娶了公主,李善长一家自然成了皇帝的亲戚,而且李善长本人又是“韩国公”,别说一辈子了,就算十辈子都不愁吃喝。


就算李善长协同胡惟庸造反,造反成功后李善长又能得到什么呢?淮西这一块地吗?想多了,帝王权术这种东西李善长不可能不懂,先给你,再拿回来。


迎接李善长最终的结果是:斩!诛三族。这三族内并不包括李善长的儿子李祺,因为李祺娶了公主为妻。


朱元璋杀李善长,主要是李善长不断的触碰朱元璋的逆鳞,不断的太拿自己当回事。



结语


对于李善长而言,这一辈子能够遇到朱元璋这样的明主,助其成就大业是幸运的,但同时也是不幸的。成就一生英明的代价是诛三族,李善长在天有灵的话,或许会后悔,也或许不后悔吧,毕竟还留下了唯一的一个儿子李祺,比起胡惟庸不知道好了多少倍。

文章来源:网络整理
  • 发表于 2022-01-13 16:45
  • 阅读 ( )
  • 分类: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