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景隆,一个比“纸上谈兵”的赵括还不堪的饭桶。赵括虽然“纸上谈兵”,但是他后来起码战死沙场,没有丢他父亲的脸面。李景隆与赵括一样,只会纸上谈兵,但是他非但没有战死沙场,还当了奸细,私自打开城门迎造反逆贼朱棣进京。如果李景隆那死去的父亲李文忠知道李景隆的所作所为,估计棺材板都压不住。
李景隆的父亲李文忠是朱元璋姐姐的儿子,在朱元璋发家初期,李文忠与父亲李贞以及朱元璋的侄子,也就是朱元璋二哥的儿子朱文正跑到滁州投奔朱元璋。
李文忠十二三岁投奔朱元璋,十九岁打了人生中的第一场仗,这一场仗李文忠是众多将领中最出众的一位。自从李文忠打了这一场仗,就一发不可收拾,连续攻打多地,都以胜利告终。
“年十九,以舍人将亲军,从援池州,破天完军,骁勇冠诸将。别攻青阳、石埭、太平、旌德,皆下之。”——《明史·李文忠列传》
当时的天下,朱元璋有两个威胁性最大的敌人,一个是陈有谅,一个是张士诚。李文忠可以说就是张士诚的克星,张士诚一碰到李文忠必败。
朱元璋称帝时,元朝的势力依旧存在于长城以内。朱元璋派遣大军北上扫除元朝势力,李文忠就是北上大军中的一位将军。在负责扫除元朝势力的将军当中,李文忠就算不是第一,也算得上是第二,不断突进,不断胜利,降服数万人,俘虏元朝太子的长子、妃嫔、宫女、官员等一百余人。
《明史》评价李文忠,敌人越强,李文忠就越强,可见李文忠的勇猛。
“临阵踔厉历风发,遇大敌益壮。”——《明史·李文忠列传》
就是这么一位猛人,却生了一位中看不中用的饭桶儿子。
李文忠总共有三个儿子,分别是长子李景隆、次子李增枝、三子李芳英。要说这三个儿子当中哪一个儿子“最出众”,那必须是李景隆。
李景隆受父亲的影响,对兵书有着极大的爱好,天天捧在手里,时不时的还与父亲以及父亲手下的将军争论上那么几句,凡是与李景隆争论的人,都争论不过李景隆,包括他的父亲李文忠。
李文忠勤奋好学,长相又十分出众,史载:“长身,眉目疏秀,顾盼伟然。每朝会,进止雍容甚都,太祖数目属之”,妥妥的就是一帅哥。
明朝开国功臣,基本上都被朱元璋斩杀殆尽,特别是武将,能够幸存下来的少之又少,犹如诸葛亮在世的李景隆自然而然入了朱元璋的法眼。李景隆年纪轻轻就被朱元璋派到各地练兵,为了彰显看重,朱元璋还将李景隆命为太子太傅,撮合李景隆成为未来帝国继承人朱允炆的人。
朱元璋怎么想都没有想到,自己英明一生到头来却看走了眼,这个李景隆就是一个镶金边的废物。
初战北平
一开始朝廷派去抵御朱棣的人并不是李景隆,而是前朝老将耿炳文。但是耿炳文这个人擅长的是防守,而不是进攻,要不然他也不会从洪武时期活下来了。擅长防守的耿炳文攻打擅长攻击的朱棣,结果显而易见,那就是失败。
耿炳文失败的消息传回朝廷,“丞相”(同参同政)黄子澄当即建议建文帝朱允炆将耿炳文换下,由名将李文忠之子李景隆替代。建文帝接受了这个建议。
李景隆出征所率领的兵马并不少,而是高达五十万。当李景隆率领着这五十万的兵马到达北平城下时,得意洋洋,因为此时的朱棣并不在城内,而是在前往宁王朱权藩地大宁的路上,城内的主心骨是朱棣那个瘸腿儿子朱高炽以及老和尚姚广孝。
李景隆完成一切进攻工事,便借助军事优势对北平城发动进攻。五十万人攻城那可不是开玩笑的,无穷无尽的人源源不断的攻向北平城。北平城内的守将奋力防守,但还是敌不过攻城的队伍。首先敌不过攻城队伍的是顺城门,由于心理准备不足,渐渐的就出现了溃散的情况。攻城的队伍见势,当即集中兵力猛攻顺城门。城门将破之际,守将梁明赶到,迅速整顿部队进行抵御。
城内的妇女见守城的士兵不支,一个个都抄起砖头往城外扔。虽然扔砖头起到的作用并不大,但是却起到了鼓舞士气的作用,士兵们一鼓作气,奋力抵抗,将破的顺城门越来越稳,攻打顺城门的部队无奈撤去。
城内的朱高炽腿虽然瘸,但是头脑可不瘸。朱高炽非常明白自己所要做的并不是击败李景隆大军,只是拖延时间,等到父亲朱棣归来,但是鬼知道朱棣会什么时候归来。如果按照这种情况发展下去,说不定北平城还没等朱棣归来就破了。要是北平城破了,一家子人都得完蛋。
朱高炽为了迷惑李景隆,在敌我力量悬殊巨大的情况下,派出多支队伍对李景隆的大营发动突袭。李景隆根本没有想到就城内那不到十万的大军,竟然敢对自己的五十万大军发动突袭,害怕出现意外,李景隆下令后退十里。
如果李景隆一方都是像李景隆这样的军事白痴,那么朱高炽的如意算盘就打成了。很不幸,李景隆的军中有一个叫瞿能的人,看出了朱高炽打的如意算盘,判断出现如今的北平城就是一颗软豆腐,一捏即碎。
瞿能率领几千人直接扑上去猛攻张掖门,城内的士兵早上已经历经大战,到了晚上又遭到猛攻,渐渐不支,而瞿能的攻势却愈发猛烈。
就在城门将破之际,瞿能收到一道莫名其妙的命令,那就是即刻撤兵。这道命令的发岀者不是朱棣,也不可能是朱棣,而是军中主将李景隆。有的人估计纳闷了,建文帝朱允炆不是派李景隆攻破北平城,平定叛乱吗?为什么李景隆要下令撤退呢?
李景隆下令撤退的原因很简单,在他看来北平城必破无疑,但是如果被瞿能破了,那功劳不就被瞿能抢走了吗?为了保住功劳,他必须下令撤退。
当时正值十一月,大雪纷飞,朱高炽不知道从哪里得到启发,命令士兵一个劲的往城上浇水,一座好好的北平城,在不知不觉间就变成了一座冰城,别说攻城了,连一处落脚的地方都没有,城外的士兵只能望而兴叹。
郑村坝之战
朱棣到大宁去找宁王并不是为了游玩,而是为了索取宁王名下的“朵颜三卫”。朵颜三卫是当时排列第一的部队,主要以骑兵为主,由蒙古人组成。
李景隆的大营设置在郑村坝,朱棣在回归北平的路途中对郑村坝发动猛攻。此时的朱棣已经不是之前的朱棣,拥有朵颜三卫的朱棣不搞什么侧面进攻,后面进攻,而是直接从正面进攻。朵颜三卫用实力证明蒙古骑兵虽然踏不进长城,但是勇猛程度不减当年。朵颜三卫以破竹之势打的李景隆一方到处逃窜。
李景隆一方虽然一开始呈现出溃败之势,但是由于兵力的优势,很快就稳了下来,进行持续性的作战。朱棣的兵马有限,他可不想长时间的与李景隆拖延,所以引诱李景隆率领中军出战,他则率领骑兵从两翼攻打李景隆,不出意外,李景隆大败。
就在当晚,李景隆做出了一件令人哭笑不得的事件,那就是连夜逃跑。率军逃跑,保存实力,这或许并不是什么丢人的事情,但是李景隆他并不是率军逃跑,而是独自逃跑,将五十万大军丢在北平。
主将逃跑,五十万大军群龙无首,在北平城内与外的攻打下,几十万大军全部溃败。
最后一战白沟河
按道理来说,主将出现了这样的操作,朝廷应当立刻撤职,可是收到消息的朝廷重臣如同丞相的黄子澄却将消息隐瞒,因为是他举荐的李景隆。李景隆出了问题,他也跑不掉,他决定赌一把,保住李景隆,希望李景隆能够击败朱棣。
李景隆这一跑,直接就跑到了储存粮食的德州,溃败的队伍也基本上都撤到德州。李景隆重整兵马,为了战胜朱棣,李景隆找到了前朝老将郭英、吴杰以及曾是朱棣守下的平安,欲一雪前耻。
朱棣知道李景隆找到郭英、吴杰、平安当帮手,所以行军到白沟河时,并不敢冒然发动攻击,因为他十分明白李景隆虽然是个饭桶,但这三个人可都是从实战中成长起来的人,每一个军事经验都十分丰富,一旦出现失误,那可是毁灭性的。
朱棣的判断是正确的,两军的第一次交战,他就以失败告终,不是他无能,而是敌军太过于勇猛。平安、瞿能就像不要命一样,在没有任何的征兆下,直接冲入朱棣的军营左右砍杀,如入无人之境。
朱棣一方的士兵并没有心理准备,无奈之下朱棣只能下令撤退。撤退的过程当中,朱棣还被郭英阴了一把。郭英在朱棣撤退的路途当中埋下了一大堆的地雷,朱棣也因此损失了一大堆的人马。
有了第一次溃败的朱棣,紧接着就有了第二次。两军第二次交战,平安、瞿能雄风不减,直接冲向朱棣一方,这次冲击的方向与上次的不一样,这次冲的方向是朱棣的后翼。在平安、瞿能这两位猛将的攻打下,朱棣的后翼崩溃。
朱棣驻守北平,经常与蒙古骑兵打交集,军事素养十分之高,在这种情况下,朱棣临危不乱,命令将领邱福直接攻打李景隆的中军,本以为会有一点效果,但是却没有任何的效果。朱棣与往常一样,亲自率领骑兵前往李景隆的侧翼发动突袭。朱棣没有想到李景隆学习他,对他的侧翼也发动了突袭。这时战局已经彻底混乱,朱棣一方只能漫无目的的砍杀。
时局大好,李景隆下令总攻,朱棣下令撤退。
撤退不是你说撤退就能撤退,一大堆的人围着你砍,只有你活着突围了,才能算撤退。在这一战,朱棣换了三匹马,连剑都砍断,盔甲鲜红,奋力拼杀,才逃出包围。
经历两次大败,朱棣一方已经接近崩溃的边缘。李景隆一方看准时机,平安、瞿能再次对朱棣发动攻击,如果不出意外,明朝的历史上不会出现明太宗,也不会出现郑和下西洋,但是偏偏意外发生了。
就在朱棣即将大败之际,突然间刮起一阵大风,飞沙走石,李景隆的军旗被风吹断。要知道古代战争中的军棋并不只是军棋那么简单,还是指挥大军的指挥棒。军旗一断,李景隆一方军心大乱,朱棣见势迅速猛攻,还跑到李景隆一方的大本营放了一把火。原本士兵就已经惊恐不安,现如今再看到大营燃起熊熊烈火,根本不用朱棣打,自己提起腿就跑。
李景隆一方全线溃败,朱棣一方以摧枯拉朽之势追击李景隆。李景隆闻风丧胆,刚入德州就扔下德州直接跑路,以至于德州上百万石粮食落入朱棣之手。
李景隆这一逃就直接逃到了当时的首都南京。
李景隆率领五十万大军大败于朱棣,灰溜溜的跑回南京,再加上他之前那一波又一波的迷惑操作,朝廷上的重臣都主张斩首李景隆,包括推荐李景隆的黄子澄。但是建文帝朱允炆慈悲为怀,对李景隆非但不处以惩罚,还让其担任南京金川门的守将。如果建文帝朱允炆知道他后来的所作所为,肯定会将他千刀万剐,诛其九族。
建文四年,打了四年仗的朱棣一路南下,已经攻打到南京城。南京城是当时最坚固的一座城,由花岗石、糯米、石灰制作而成,城内还有十几万守军,因此朱允炆认为朱棣攻不破南京城,所以并不迁都,而是留守南京城,派出重臣到外征兵。
突然间,朱允炆收到一条消息,朱棣已经攻破南京城,现如今兵马已经在南京城内展开,对皇宫进行包围。朱允炆吓了一大跳,就朱棣那十几万的兵马,怎么可能这么快就攻破南京城。来报的人对朱允炆说,是李景隆与谷王朱橞私自打开金川门,迎朱棣进京的。朱允炆彻底绝望了,根本没有想到李景隆这个王八蛋竟然会背叛自己,后悔当时没有听信众臣的话,将李景隆处死。
朱棣在李景隆的协助下,成功入主南京,长达四年的“靖难之役”宣布成功。
朱棣造反成功成为大明帝国新一代帝王,肯定忘不了跟随他一路从北平南下杀到南京的众多将领。朱棣总共封了五位公爵,这五位公爵分别是:李景隆、丘福、朱能、张辅、沐晟,李景隆位列第一。
朱棣很明显是为李景隆挖坑,但是李景隆不懂这就是个坑。
在朱棣手下的众多将领看来,李景隆就是个愚蠢、无知、无能的人,但就这么一个人竟然能位列功臣的第一名,令他们十分不满,这种不满不止体现在内心,而且还表现出来。
一大堆的靖难功臣对李景隆展开弹劾,一开始的时候并没有任何效果,直到礼部尚书李至刚弹劾,才有了效果。李至刚弹劾李景隆的罪名与其他人基本上相同,也就是图谋不轨、蓄谋造反这一类的,但是这一次朱棣却认同了,直接将李景隆的爵位削去,禁其足,虽然不进监狱,但与犯人没有什么区别。很显然,群臣对李景隆的弹劾是朱棣授意的。
李景隆的监狱生活一直到永乐末年才结束,之所以结束并不是解除,而是去世。
结语
李景隆活脱脱的就像是一个喜剧演员,在与朱棣的交战过程中,屡次出现迷惑行为。在之后又出其不意的打开城门,迎朱棣进京,结束了他的喜剧演员生涯。苦就苦了建文帝朱允炆,那么的信任他,他反过头来竟然还背叛自己,导致天下大变,江山落入他人之手。李景隆,一个无能又无耻的人。
今天,有什么经验需要分享呢?
立即撰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