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文帝朱允炆还是太子的时候,就已经对在外拥兵自重的藩王忧心忡忡,曾跟朱元璋提起此事,不过朱元璋太信任自己的儿子,没当一回事。朱元璋驾崩后,朱允炆屁股还没坐热就急匆匆的开始削藩,短短几个月之内,四位叔叔被他贬为庶民,一位叔叔被他逼到自焚而死,这一切远在北平的燕王朱棣都看在眼里。
朱棣明白自己身处北平,而北平属于边境要地,兵马远多于其他兄弟的兵马,有十万以上,对朱允炆的威胁性最高。如果继续碌碌无为,那么朱允炆的屠刀迟早会砍向自己,到时候轻则被贬为庶民,重则一辈子都得在监狱里度过。朱棣原本就有野心,被朱允炆这么一逼,直接起兵反。
一开始朝廷派遣耿炳文率领三十万大军前去平叛。耿炳文这位老将擅长的是防守,而朱棣擅长的是进攻。派一位擅长防守的将军去攻打一位擅长进攻的将军,这说起来就跟笑话一样。
不出意外,耿炳文虽然是洪武年间的老将,但还是败于朱棣之手。虽然败了,但并不丢人,因为耿炳文自始至终擅长的就是防守,最后防守的那座真定城,将朱棣防到情绪接近崩溃,要不是朝廷需要快速平叛,将耿炳文换下来,换李景隆上去替代,朱棣能不能挺得过来都是一回事。
在这个世界上,没有人会在没有任何利益的情况下去跟着你干掉脑袋的活,当时的耿炳文如果坚持守下去,朱棣就是这么个情况,到时候估计军心都得崩溃。
建文帝对李景隆给予厚望,派遣五十万大军给他统领,希望他能够快速平定叛乱。李景隆率领五十万大军的到来,朱棣并没有感到畏惧,因为在朱棣看来,李景隆就是一个酒囊饭袋(这一评价并不是朱棣高傲,而是从长时间的交往中得知。朱棣与李景隆一块在军营中长大)。
五十万南军(朱允炆方)的到来,迫使朱棣明白一个问题,南军军队的人数多,南军军队的粮食也一样多,仅凭自己的力量估计很能够造反成功,所以得借助别人的力量,这个别人就是在北平东边的宁王。
“以往我巡察塞上时,见大宁诸军十分剽悍。如果我能获得大宁,截断辽东,采用边骑助战,便大事可成啊”——《明史》
要说朱元璋哪三个儿子最为出色,那必须是长子朱标,四子朱棣,十七子朱权,也就是宁王。当时的人普遍都说:“燕王善战,宁王善谋”,可以看出宁王这个人的头脑相当的灵活。
朱权十三岁被朱元璋封为宁王,十五岁前往封地就藩,年仅十五岁就己经成为独当一面的男人!
身为藩王的宁王朱权肯定需要兵马,而且由于驻守的地方隶属于边境,需要的兵马还不少。《明史》记载当时宁王的军队数量:“带甲八万,革车六千,所属朵颜三卫骑兵皆骁勇善战。”
宁王的军队当中有一支特别的队伍叫做“朵颜三卫”全部由骑兵组成,这些骑兵全部都是来自北方的游牧民族。游牧民族的人从小在马背上长大,历来擅长骑马作战,而且作战风格强悍,这是众所周知的事情。当时宁王手下的这支朵颜三卫可以说是当时整个明朝最强的骑兵兵团,正和朱棣的胃口,朱棣擅长进攻。
宁王虽然拥兵自重,但是他并没有朱棣那样的觉悟,老老实实的等待朱允炆的屠刀砍到他的身上。朱棣也知道自己的这位十七弟没有反心,所以当他抄小道赶往宁王的封地大宁时,并没有与宁王作战的意思,而是独自一人进入城内,一进城就痛哭流涕,声称自己并没有造反的意思,希望十七弟能够代替自己上书朝廷,表明自己的真实心意。
“其年九月,燕王遂自刘家口间道趋大宁,诡言穷蹙来求救。权邀燕王单骑入城,执手大恸,具言不得已起兵故,求代草表谢罪。”——《明史》
宁王答应朱棣,表示可以代替他上书朝廷。紧接着朱棣又提了第二个要求,希望宁王能够允许他手底下的官吏进城安排投降事宜。本来宁王一听到这话瞬间警惕心就起来了,但是仔细一听是官吏进城,警惕心一下子就放了下来,官吏能够掀起什么风浪呢?又不是军队。
宁王又答应朱棣一个要求,宁王怎么想都没有想到,他的这个举动,将他拉入了朱棣的阵营当中。
朱棣离开的那天,希望宁王能够送一下他。兄弟一场,宁王也不想做得太绝,答应了朱棣的要求。
由于朱棣之前演的太过深刻,宁王送朱棣的时候并没有带多少兵马。分别之际,朱棣希望宁王能够干脆跟着他造反得了,宁王一口拒绝了朱棣。朱棣坚毅的眼神看着宁王,宁王感到朱棣要动真格,立刻命令手下严阵以待。
就在这时,宁王惊奇的发现手下已经不听他的命令,而是听朱棣的命令。他恍然大悟,为什么朱棣当时要派官吏进城,原来这些官吏都是带着大量的金银财宝进城的。这些见钱眼开的手下,接受了朱棣的好处,自然也就背叛自己,听朱棣的话。
宁王看着身边的包围圈,自知一旦说一个不字,那么必定会血溅,就算不血溅当场,下场也好不到哪里去。被逼无奈,宁王只能投入朱棣的阵营,率领军队加入朱棣,成为朱棣造反团伙的一份子。
朱棣的军队一下子扩充到二十万左右,而且同时获得当时最为强大的骑兵队伍朵颜三卫,这为朱棣的造反成功奠定了一定的基础,奠定了无法忽视的基础。
“燕王谓权,事成,当中分天下。”——《明史》
朱棣在拉宁王入伙的同时,向宁王承诺,大事一成,我必将与你平分天下。当朱棣攻入南京后,对于之前的承诺朱棣肯定记得,但他不会说,宁王也肯定记得,但宁王也不会说。
这时的朱棣与宁王相比,简直是一个天上一个地下。朱棣这时是大明王朝新一任的君王,而宁王从同意加入朱棣团伙的那一刻起,宁王军队的归属权就变更到朱棣的手里,宁王要权没权,要兵没兵,拿什么与朱棣抗衡。
宁王虽然不敢跟朱棣提起平分天下一事,但是却敢跟朱棣要求封地的问题。宁王希望朱棣将他封到苏州,好好的过安稳日子,可是朱棣一口拒绝了他,原因很简单,苏州在都城附近。眼看苏州不行,宁王再提了一个要求,实在不行的话就封我到钱塘一带吧。朱棣又一次拒绝了他,原因也很简单,当年父皇封五弟到钱塘,这事最终没成,后来朱允炆将他的弟弟封到钱塘,这事最终也没成,所以我得出结论,钱塘是不祥之地,我为了你好,你还是另挑吧。
为了让宁王好挑一点(虚情假意),朱棣说出了四个地方,表示这四个地方都是好地方,这四个地方分别是建宁、重庆、荆州、南昌。
宁王只要头脑正常,他就不敢再跟朱棣提任何要求,再提一句很有可能朱棣就会没事找事,轻则将他关入监狱,重则直接把他弄死。宁王无奈,只能从朱棣所说的四个地方当中,挑一个比较好的,也就是南昌。
到南昌就藩的宁王,很有可能是内心对于建功立业的绝望,才华大爆发,得以成为一代著名的音乐家、茶道家、戏曲家、历史家。
在音乐方面的著作有《神奇秘谱》《太和正音谱》等等,所制作的“飞瀑连珠”琴,是明朝四大名琴之首;在茶方面的著作有《茶谱》一书,内容深刻,属于茶书籍的经典;在历史方面的著作有《汉唐秘史》等等;在戏曲方面的著作有《私奔相如》《大罗天》等等。
宁王在创作的同时还给自己取了一大堆的别号,分别是:臞仙、涵虚子、丹丘先生等等。
宁王纵情一生,一直活到朱棣孙子的儿子明英宗朱祁镇那一代才去世,享年71岁,谥号“献”。
总结
宁王被封到南昌之后,虽然成为了一代名士,著作出许多的经典巨作,但可以肯定,在编写这些经典巨作的同时,宁王的心里肯定在悔恨,自己当初为什么会上了朱棣那艘贼船,自己当初为什么那么蠢,中了朱棣的奸计,到头来被强行发配。虽然被朱允炆发配肯定也是强行发配,但那最起码不是挟持,不是诈骗,而是直接强行发配。最重要的是,朱允炆是朱元璋钦点的继承人,就算被强行发配,心中的感觉也比被朱棣这个假惺惺的小人强行发配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