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说职称评定跟工资挂钩反而影响了教师的积极性,对此你怎么看?
作者: 昆明财税服务平台
如果把这句话放在国内,职称评定与工作挂钩确实影响了教师的积极性,更为严重的是影响了教师的工作导向。自己大学刚毕业的时候进入一所医学院,当了若干年的大学教师,所以对职称与工资的关系稍微有些了解。对于本题的回答只限于对当时情况的理解,以及我个人所工作的场所的理解,不代表全部。所以,根据自己的经历,题主的问题可以从一下几个方面去看。
一、职称评定的过程不公。
职称评定有若干条件。
1. 从明面上来讲,这些若干条件归纳一下,主要包括思想品德、专业知识、教学成果、工作年限和学历。工作年限和学历,相对来讲比较客观,因为工作年限无法更改或作弊;学历方面,档案里的证书一查即知。思想品德,只要自己没有不良的政治记录和严重的道德差错,一般也都可以通过,而且这条不好量化,比如“热爱祖国”。专业知识要靠论文来证明,而且论文要在何种类型的期刊上发表多少篇才算有效。至于教学成果,也不是一个硬指标,什么叫教学成果?小学、中学都可以按照考试成绩或考到什么学校为依据。大学呢?总不能以教了多少好学生作为教学成果的依据吧。
教师的职责是教学,好教师的基本标准是教学质量,那些论文,而且都是大肆抄袭的论文,与“好教师”、与“教授”并非必然的练习。于是,想要升职称的那些人,心思并不在教学上,而在于发表在要求的期刊上有多少论文的写作上。有些人为了发表论文,把心思放在了私下托关系、走后门上。
2. 从潜在的条件来讲,想要在职称评定上有所收获,要有关系,要送礼。思想品德这些条件,尽管与教学没什么关系,但这一关过不了,其他都是白搭。但思想品德的好坏评定是握在某些人手里的。他们说你思想品德好,你就思想品德好。于是找关系、送礼成为了满足潜在条件的手段,哪里还有什么心思教学,况且“找关系、送礼”本来可以证明思想品德不够格,现在倒成了“过关”的手段。
看看以上的这些条件,教师哪里还有什么工作积极性,于是在教师队伍里,有一大波能说会道、会送礼、会拍马屁、会抄袭论文的人当上了所谓的“教授”,成了什么“专家”。教师不服,但又无可奈何,也就谈不上工作积极性。
二、职称一劳永逸的负面影响。
做过教师的人都明白,一旦成功拿到“职称”,工资就会有变化。而职称是不可向下变的,只能向上变,于是它成为了永远戴在自己身上的花环。因为这个花环,自己的工资也永远不会在掉下去。教学还与坏也不会影响工资多少。在教好、教坏都可以拿到“职称”工资的时候,谁还有工作的积极性?
以上可以看出,“不公”和“一劳永逸”严重打击了教师的积极性。
三、如何提高教师的积极性
提高教师的积极性不是本篇应该讨论的内容,但我还是想简单说一下自己的观点。
1. 职称不能一劳永逸,职称应该与某些证件一样,每年年审。不合格的教师,职称必须下行。而且职称的关键,应该放在教学的品质上以及学生(和家长)的评价上。让教师永远不能“坐享其成”,只能时刻保持对教学质量的警惕和敬畏。
2. 学历与工作时间,并不能证明“教学”的质量。所以,取消学历和工作时间这两个条件。职称如果把学历和工作时间作为必要条件,实在有些牵强。
3. 论文的限制,过于迂腐。还是要通过“以教学质量”为核心去评定职称。
4. 启动“职称年度审核”制。
5. 工资与职称不完全挂钩,职称只是工资的一部分,工资的其他部分用于教学的日常考核。
说到底,就是要真正有“公平”,不“一劳永逸”,有“有效的考核”。愿,教师们越走越好,越来越有工作积极性。
- 上一篇:如果教师职称按年限自动晋升,你愿意吗?
- 下一篇:哪些细节可以看出一个人的城府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