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资源不再稀缺经济学还有用吗?
作者: 昆明财税服务平台
这个问题太大了,难以三言二语谈清楚。正好在得到上读到万维钢对一读者提问(“如果有一天,能源靠核聚变,干活都是机器人,医疗治愈百病,人只要当艺术家,当数学家就好,那个时候,稀缺的除了真人给予的认同,没有别的,那经济学还能有用么?”)的回答来回应这个问题吧:
我理解市场至少有三个作用。一个是解决生产问题,通过价格机制激励人们去积极生产稀缺的东西,从而让稀缺的东西变得不再稀缺。另一个是解决了商品分配的问题,那就是按钱分配,价高者得。第三个就是克林强调的分工问题,因为价格机制的存在,才使得有人会去做那些没意思的、辛苦的,甚至是危险的工作,社会有复杂分工,才能做复杂的事情。
就算核聚变让能源不再稀缺,人工智能让一般生活必需品都不在稀缺了,甚至干脆接管所有生产,市场的后两个功能仍然是需要的。
比如说,就算物质再怎么丰富,我们总得看世界杯足球赛吧?那世界杯决赛赛场上靠近比赛场地的座位,在理论上就只有那么多,人人都需求,给谁是好。如果不是价高者得,那怎么分才能是合理的呢?
如果一个人想要证明自己拿那个稀缺的东西的合理性,他就必须证明自己是这个社会所需要的。那么他就必须去做一些不完全是因为自己感兴趣,而是因为社会需要才做的事情。那就还是需要某种分工才行。
只要有分工和分配,就还是需要经济学。
当然,如果人工智能真的接管了一切,这个社会根本就不需要人,那只能说万事皆空,经济学确实没用了。但是那样的社会也没啥意思,如果可以选择,我宁可去一个落后的地方投胎!我们看现在所有的电子游戏,虽然可以随便幻想,其中的资源、装备、各种好东西也都是稀缺的,得自己挣出来。要啥有啥同时又不被需要的人生简直毫无意义。
另外,再将万维钢对另一读者提问“经济学能改变世界吗?”的回答也一并借用作为对此问题的回应吧:
经济学非常能改变世界,问题在于是不是往*好*的方向改变。
哈耶克认为,社会经济的演化应该是自发的,也许学者的任务只是在事后总结一下规律。这个说法非常有道理,我们看到,越是从实践中总结出来的理论就越可能是有效的,越是凭空想出来的理论就越可能带来灾难。
经济学的主要概念,市场、分工、贸易、股票、期权,所有这些东西都不是经济学家发明的,都是在实践中自发产生的。《国富论》不是亚当·斯密拍脑袋想出来的,他做了大量的社会调查。他看看哪些做法好、哪些做法不好,总结出了一套理论。
但是你不能不承认《国富论》大大影响了英国的经济政策。有了这本书,人们就能主动加强好的做法,减少坏的做法。更直接的例子是大卫·李嘉图提出“比较优势理论”,在英国废除贸易保护主义的《谷物法》过程中很可能起到了关键作用。再往后还有凯恩斯,他提出的理论让政府直接干预市场。
他们干的这些事情每个经济学家都想做,但是我们必须注意,直接干预一个复杂系统很可能会得到意想不到、甚至适得其反的结果。塔勒布有一个警告叫“天真的干预”。搞计划经济、强行追求稳定,想要去除经济周期,很可能不是好事。在另一个方向,很多经济学家曾经建议的“休克疗法”“强行私有化”,也能带来灾难性的结果。
中国过去几十年经济高速增长,这大概是世界上最重要的经济事件,但是竟然没有一个经济学家因此获得诺贝尔奖。事实上经济学家根本搞不清楚中国经济是怎么增长的。所以做事最好的办法是摸着石头过河,而不是按照哪本经济学教科书的攻略走。
但是你也不能说现代的经济学家都没用。我感觉,与其说学了经济学能让我们知道*该干什么*,还不如说经济学能让我们知道*不要干什么*。
经济学家最重要的任务,可能是做个麦田里的守望者:平时不用管,只在政府要做傻事的时候给提个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