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在职场,如何让自己的“忙”变得更有价值?
作者: 昆明财税服务平台
职场有三mang,第一是“忙”,如题主所述,连吃饭喝水都顾不上,第二是“盲”,瞎忙,第三是“茫”,不知道为何而忙。职场忙忙碌碌,如果忙得无头无尾,十年、二十年过后,仍然不会觉得自己有什么起色,那么这个mang真的有问题。不得不说的是,职场上多数人都是如此,最后毫无存在感和价值感。要想忙得有价值,至少要遵从一些原则和规律。
原则一:有长期的职业目标。
如果在职场上像无头苍蝇一样忙,的确到最后会有“糊里糊涂”的感觉,那种感觉就是“不认命,又无奈”。这一切都源于一开始就没有确定好长期的职业目标。人力资源的工作者,在招聘时翻看简历的时候,不难发现这样的简历:两年做客服,后来又转到人事和行政,做一年,后来又做经理助理两年,再后来又去做保险,接着又在电商做什么职位,反正十几年下来,就没有专注于一个岗位,一个职业。为何?因为下一个职位的工资稍高一点。于是,跳槽次数越来越多,工资似乎越来越高,但每次的一跳,都是高两三百块。这其实就是因为自己没有长期目标的结果。所有的跳槽,所有的忙碌,都应该为一个目标服务,那就是长期的职业目标。只有这样,才能经得住“高工资”的诱惑。在一个点扎下去,职业生涯才有希望。在这前提条件下,忙的才有价值,才有最终的成果。没有长期目标的驱动,所有的忙到最后都会成为泡影。
原则二:了解上级的需求。
价值的定义往往不是自己给出的,而是上级给出的。事实上也是如此。所以,充分了解上级的需求,了解上级想要的结果,然后朝着上的需求和所要的结果去忙,才会有价值。注意:上级的需求往往是过高的,至少是很高的。多数人为了逃避上级过高的需求或者要求,都会忙一些简单的工作,或者重复一个简单的工作,让自己看上去很忙,让上级“觉得”自己在忙,其实所有的忙和上级的需求或要求甚远。即便最后有“自己认为的成果”,上级也觉得索然无味。如果能其实了解上级的需求或要求,并让自己在这样的目标下忙起来,才有意义,才有价值,因为这个时候的意义和价值,是上级定义的。
原则三:学会利用自己的脑子。
价值,往往存在于独立思考中,想象一下我们周围的多数人,发言积极,做事积极,但都是亦步亦趋,人云亦云,哪里会产生什么价值。所以,要让自己忙得有价值,就要按照自己的思想去做事,要学会利用自己的脑子。这需要时间,需要知识的积累,需要长期养成的分析能力,需要长期锻炼出的判断能力。换句话说,利用自己的脑子需要假以时日。价值来源于独立思考,而不是来源于盲从。在行动前,用脑子说话,在行动中,用脑子说话。自己的脑子才是最有价值的,而不是“盲干”、“茫干”。
原则四:学会总结、反省与归纳。
如果一个人习惯于按照以前的思维做事,一定不会有什么价值。价值总是来源于思考的过程,思考的过程最重要的不仅仅是对新鲜事物的思考,而是对以往的经历、行动、思想的总结、反省,最后得出更有效的行动和思想。总结、反省与归纳往往是人们最不愿意做的事情,因为人趋向于“完事就好”,管它过去如何呢?而价值的产生往往会来自于总结、反省和归纳,最后形成自己做事的风格,独特的风格。一次性做完后再也不管不顾,对以后的行为会埋下“重复错误”的隐患,价值从而会被减弱。而看上去浪费时间和精力的总结、反省与归纳,则可以让今后的工作更有价值,由此产生价值的雪球越过越大。
原则五:结果导向。
如果追溯价值的终结点,还是会落在结果上。价值和结果往往像孪生兄弟一样。把注意力集中在价值上,其实就是集中在结果上。在做任何工作时,如果能够把注意力集中在结果上,抱着结果导向的原则去行事,最后的结果就会产生价值。如果在实现结果的过程中,行动有了偏差,路径走向了其他地方,价值也就不复存在。所以,结果导向是价值创造的最佳方法,也是价值创造的必然法则。
小结:事实上,以上所述的“如何忙得有价值”的各个方面,不在于是否遵从了这些原则,而在于是否心里真的认同这些法则。一旦自己的思想和这些法则相悖,有抵触,很可能从一开始在“忙得有价值”上出现了偏差。忙得有价值,其实判断的标准就是是否公司有收获、上级又收获、自己有收获。如果忙来忙去,都是“盲”和“茫”,最终出现的不是成果和价值,而是一种结局。结局人人都会有,事事都会有,但没有人在价值观上买单,就等于白忙乎了一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