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管新规落地之后,我们买的理财产品会发生什么变化?
作者: 昆明财税服务平台
2018年5月,国家正式发布了《关于规范金融机构资产管理业务的指导意见》,这份意见中,最大的一个关键点就是:明确资产管理业务不得承诺保本保收益,打破刚性兑付。这点对于我们普通人最大的影响就是银行理财产品。
什么是资产管理业务?什么是刚性兑付?资管业务简单来说就是“受人之托、代人理财”的金融服务,指的是银行、证券、期货、基金等金融投资公司作为资产管理人,根据资产管理合同约定的方式、条件、要求及限制,对客户资产进行经营运作,为客户提供金融产品的投资管理服务的行为。资产管理业务中占比重最大的就是银行理财产品。
那什么是刚性兑付呢?刚性兑付,就是产品到期后,管理公司必须分配给投资者本金以及收益,当产品计划出现不能如期兑付或兑付困难时,管理公司需要兜底处理。
在资管新规之前,银行对于自身发行的保本保收益的理财产品,产品到期如论投资是否盈利,均会全额兑付;甚至的非保本的理财产品,如果只是出现小幅度的亏损,银行为了声誉也会进行兜底处理。以往银监会对于这些是不管的,但是现在随着资管新规的落地,如果银行(或者其他金融公司)对于自己发行的产品还敢进行兜底处理的话,那么是严重违规行为,会受到处罚。
所以当资管新规的过渡期到期后,我们再也无法购买到保本保息的理财产品了,因为银行不会在对自己的发行的理财进行承诺,因此过渡期(至2020年)结束后,如果有银行仍然对你说有保本保息的理财产品,99%是虚假理财。
为何要打破刚性兑付?很多人会想,这社会上本来安全的理财的方式就不多,好不容易有一个保本理财,国家为啥要打破它呢?最简单的理解就是,金融投资既然是投资未来收益,未来又是不确定的,银行凭什么承诺零风险,且能预知未来收益?
当然国家之所以下决心打破刚性兑付主要是因为:刚性兑付一直是大资管市场难以健康发展的顽疾:首先、投资者享受更高收益的同时并没有承担对应的的高风险,从而吸引了大量没有风险承担能力的投资者;其次、刚性兑付预期抬升了无风险利率和社会融资成本。刚兑使投资者过度追逐高收益,倒逼金融机构相互竞争抬高收益率,扭曲市场风险定价,抬高了实体经济获取资金的成本;最后、金融体系整体风险。一旦发生违约,金融机构兜底,风险积聚在金融体系中,容易诱发系统性金融风险。
对于刚性兑付的危害,我们举个最简单的例子:截至2017 年底,我国保本产品的存续余额为7.37万亿元,占全部理财产品存续余额的24.95%。
7.37万亿是什么概念呢?2017年年末,我国前10强银行的核心一级资本(指的是商业银行的自有资金)合计数才82504万亿,如果说全部保本理财全部亏损,银行进行兜底处理的话,差不多,要把我国前十大银行卖掉才可以赔的起(当然现实不可能出现这种情况,而且理财投资亏损,一般最多部分亏损,不可能全部亏损)
总结
资管新规落地之后,我们买的理财产品会发生的最大变化就是以后(2020年之后)再也买不到保本保息的理财产品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