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将非遗更好地传承?

非遗,全称是“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包含历史、精神文化内涵通过某种形式向世人展示的一种价值。包含各种实践、表演、表现形式、知识体系和技能及其有关的工具、实物、工艺品和文化场所等。

非遗的一大特点是,得以保护的都是正能量,通过“可感知”的形式来表现,积极的引导传播,可促进文化多样性、激发人类的创造力。

非遗的重视,印象中大约是从2003年左右开始提出的,距今已跨16年,在这个过程中,上至国家,下至业内个人,重视程度从未降低,更有逐年抬升之态势。甚至某个项目在国家之间、国内不同省份之间都会出现“抢夺归属”现象。

因此我们有理由相信:非遗文化传承,对于一个名族的精神,有着至关重要的长远意义的!

那么如何更好地传承呢?

在“文化兴国”的运势背景下,继续加强各界弘扬传统艺术的意识

这点已经在做了,需要继续坚持的是,不能为了政绩而造势,应该多与非遗项目有关人士加强沟通,利用专业人士的认知深度,挖掘可宣传的文化精髓,寻找与现代生活的切入点之后,再多渠道加以宣传。

在这个角度上,政府或有关管理部门的意识和导向很重要,单纯依靠传承人的力量肯定经常会令他们有“无力感”——毕竟,现实的状况很多都是:非遗项目的传承人,很多都是收入不高依靠一种执着的意识坚持着的人。

此种要求下,理想是利用一切展览、节庆、纪念日等机会,由政府牵头组织,企业或个人传承人参与,设计出非富多彩的非遗项目现场展示活动,利用一切可利用的机会,向社会辐射、输送非遗文化的意义、细节、内涵。

深度挖掘具有传统艺术魅力的文化表现形式,列入名录加以保护推广

古往今来,有太多流传于民间的技法、手艺都是“口口相传”甚至“传男不传女”的,科技大面积代替手工之后,不少的原始技艺尽管已经挖掘并成功申报不少。

但,地大物博的中国,到处都有着历代勤劳、智慧的存在,对于饱含传统文化精神的非遗类项,肯定需要一个长期挖掘的过程。在不满足于现有战果的基础上,深入基层,对代表性传承人进行鼓励,搜罗并形成最终的详细材料。

越是难以见到的,也许文化的韵味越浓!

借力各种新时代手段,将包含非遗文化精髓展示于世

非遗项目的申报入选,只是传承的一个环节,而更为艰巨的任务是:如何弘扬推广。

  • 利用网络等平台

甚幸,我们处在一个网络的时代。网络时代的宣传速度之快、之广,是从来未有的?这给我们提供了比以前便利太多的好处。

现在可供宣传的网络方式有很多,传统的网站,微信公众号、朋友圈、微博,直播、头条等资讯平台,都是很好的介绍展示方式,且传承人甚至能够做到与网民实时互动。

除了网络之外,现在仍有很多的传统媒介,如电视、广场展示屏、户外广告等。所有一切可以被大众广泛接受的,都是我们可以行动的对象。

  • 文创产品开发

除了网络之外,更为直观可行的是,开发文创产品。

自从故宫文创“朕知道了”胶带开了个好头之后,全国各地的文创产品掀起了一波浓浓的文化潮,古意浓郁的多个领域文传产品琳琅满目,从装饰到日用,从手工到机制,从消耗品到可收藏物品……无不让人在优雅地使用文创同时,潜移默化接受并传播了非遗文化。

不能不说,开发文创产品的做法,极大推动了全民对中国传统艺术魅力的影响。

在这个层面,需要注意一点的是:开发设计文创产品时,要遵循文化的本源,不能胡编乱造,一切以传播正能量为核心。

  • 院校开课

与各院校、机构联手,不定期组织开展文化课程、学习、互动活动。

全民文化兴国国策的指引下,各级院校对文化课的重视程度也在日益提高,这个趋势已经不仅局限于传统艺术院校了,已扩展到几乎所有学院的日程中。

理科生不识史,那是不可能滴。

通过正式的学习阶段掌握到脑子中的,才是更加真知的学识。


总而言之,非遗的传播,不是一朝一夕的事。

这是一个文化整体认知范畴的事,小而言之涉及个人艺术修养,大而广之甚至关系到全民信仰、素质的提高。

因此,靠仅仅一篇小文的介绍,力度、广度、深度肯定是远远不够的。希望越来越多的国人们都参与进来!

甚幸,我在参与,并不停息!

文章来源:网络整理
  • 发表于 2022-02-18 20:58
  • 阅读 ( )
  • 分类: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