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了几篇回答,都觉得回答偏重“理论化”。来点通俗的语句吧。
钱是如何产生的?打个比方,假如你家里的电脑缺少一个鼠标,而世界上又没有钱这个东西,你只能背着50公斤的大米去5公里外的集市上找到用鼠标换米的人,和他交换,才能得到鼠标;
过了2天,你发现键盘也坏了,再次背起50公斤大米走到3公里外的集市上去,也许很遗憾,你等了3天才遇到一个拿键盘来换东西的,但是很遗憾,他只要鼠标不要大米……
“钱”产生之前,已经有了一定自给自足能力的“先人们”就是这样进行”物物交易“的,为的是避免所有需要的东西都得自己亲自”造“出来……
后来,物产丰富的南部沿海一带,不知道出了哪个聪明人,他发现,天然海贝经过简单处理之后,光洁美观,小巧玲珑,坚固耐磨,便于携带,于是便和经常交易的客户朋友们约定,以后就用这个“贝壳”作为交换中间信物吧。
其实,在此之前,其他的聪明人就已经尝试过了用骨头、陶器、农具等等物件,作为“统一交换中介物”,但是都不尽如人意。——直到贝的出现,大家才一致感觉太方便了。
后来,于是乎,货贝,诞生了。也就是后来的“货币”。
所以我们知道了贝之初,原来确实是真正的“贝壳”。
再后来,天然贝壳不够用了……石头做的、骨头做的、金属做的,凡长个“贝”样的,都被大家拿来制作后拿来换东西了,也就是说,有人开始造假了。——这个时期,钱的概念还没诞生哦。
再再后来,金属铜做的贝出现了,呈越来越多之势,但市面上仍然有大量的“贝种”存在着……
再再再后来,经过了王莽的改制、又经过长期演化,差不多这种“等价交换物”都已经彻底脱离了“贝壳”的样子,演变成更容易携带的圆形等形状,到了秦始皇称帝的时候,这个历史上超级牛逼的帝王对货币进行了相对全面霸气的统一。
当今有实物可查的“秦半两”便是那个时期的产物。
因此可以大抵认为,尽管商代就已经出现“钱贝”这个东西了,但自秦统一货币之后,钱的管理和使用体系,才算是真正成了一个相对完善的“等价物”媒介了。
书上说的价值尺度、流通手段、贮藏手段、支付手段、世界货币,五种只能,就不详解了,随便点几句吧
价值尺度 打个比方,你有500头牛,他有2万斤稻谷,银行放贷给谁安全系数更高?也就是说货币具有“衡量价值”的意义。
流通手段 这个意义毫无疑问是首当其冲的,否则,北方人想要吃海鲜,你能想象“想要的人,从北方带着一头(一批)牦牛、不远千里来到福建,换取几麻袋几百斤海鲜,又不远千里回到北方”的情景吗?所以,货币这方面的意义在于“是商品流通更加便捷”。
贮藏手段 你有豪宅千倾,位于遥远新疆,一指调令命你世代在京为官,如果没有货币,你的万贯家产作何安排?货币的这个攻能使得你的财产可以比较容易地储藏起来、留给后人。
其他2种就不多说了吧,至于信贷、利息功能啥的,都是后来发明出来的“玩法”,在非常完善的体系之后,随着钱庄的出现,货币慢慢也成为一种商品了。
我们说,这个时代前进的趋势是不变的,货币也是如此,这不,就在我码上述这些文字的时候,因我国对“开放区块链研究”政策的发布,引发了一大波外行“不明觉里”的围观和内行“各执己见”的大热议。
在此,围观的亲们,不妨也说下:
区块链下的电子币,能跳出“实物币”这个紧箍咒吗?